我们现在谈论20国集团,因为8国集团已没有任何理由存在。换句话说,新兴经济体必须有一席之地。
撰稿·刘文越(发自华盛顿)
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国际金融峰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峰会拟定了一系列对策,如果说,其中的6项紧急任务只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治标之策”;那么“治本之策”,无疑是改革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 美国总统布什评价,这次峰会为国际新金融体系拉开了序幕,世界将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II”。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认为,正是由于欧洲显示了“团结”,峰会才取得了让人意料之外的成果。 政治家的言论,往往都需打点折扣。尽管萨科齐一再声称,他是布什的“朋友”。但在这次峰会前后,围绕着新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各方展开了激烈较量。 纽约,还是华盛顿?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这次峰会较量交锋的双方,一方是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联盟”,一方是以美国、英国领衔的“盎格鲁-萨克逊联盟”。 此次金融危机,美国是始作俑者,并进而拖累欧洲陷入经济衰退。因此对于美国的失误,遭受池鱼之殃的欧盟早已难以忍受,自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就一直对美国冷嘲热讽,指责是美国的错误将世界经济拖入了深渊。 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此前就指出,当前危机应归咎于美国放任的资本主义模式,“这是不能接受和不应该的(模式),这种资本主义是对我们所崇信的资本主义的背叛”。 这次峰会,就是在萨科齐和欧盟的强烈要求下召开的。据一些外交官透露,按照以往大型国际峰会的惯例,准备时间一般至少需3个月甚至半年。但鉴于情况紧急,也为了平息欧盟的怒气并拯救自身经济,美国总统布什最终同意,尽快举行峰会,时间则选在美国大选结束之后的11月15日。 布什事后就对比说,在1944年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有关各方花了两年准备时间;但在构建“布雷森森林体系II”时,各方却只有3个星期的准备时间。 具体的交锋,首先表现在会谈的地点和参加国家上。 为准备这次峰会,欧盟内部进行了多次磋商。表现最为积极的萨科奇更是往来奔波。按照他的建议,峰会应在纽约召开,因为那是“危机肇始”的地方。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函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地点不妨就在离华尔街不远的联合国总部。 但在风暴中心纽约召集峰会,美国势必会陷入尴尬。因此,权衡再三后,美国将地点定在了首都华盛顿。对此,白宫发言人弗莱托对《新民周刊》解释说,在华盛顿召开峰会“更加方便”,因为在华盛顿各国都有外交使馆,各国间协调容易进行。 至于纽约是不是危机“肇始地”,弗莱托的回答显得冠冕堂皇:“我们不认为纽约是危机肇始之地,这次危机主要是由于抵押贷款出了问题。” 8国集团,还是20国集团? 对于“谁来参加”这个问题,美国也是精心考量。如果选择以8国集团为主、并邀请主要新兴经济体参加的“8+X”模式,势必在“X”上面临艰难取舍;但如果全盘另起炉灶,选择难度无疑将更大。 最终,布什拍板,就以20国集团为基础。弗莱托解释说,20国集团本来就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设,其中包括了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因此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0国集团是西方7国集团1999年提出成立的,目的就是防止发生类似亚洲金融风暴问题。其成员除西方七国外,还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金砖四国”,以及阿根廷、韩国、墨西哥、南非、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尼等,此外澳大利亚和欧盟也是成员。以GDP总量计算,20国集团占到了世界的85%。 但选择这个平台,也让许多国家感到不满。比如来自中东的记者就指责,沙特可以参加,但为什么不包括埃及,标准在哪里? 西班牙记者则更为不满,因为西班牙是欧盟大国,但却被拒之门外。要知道,就在不久前,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还指出:“欧盟必须掌控改变的领导权,因为长期以来美国就不热衷新秩序。” 最终,法国做“和事佬”,因为法国今年是欧盟轮值主席国,铁定参会,法国的席位就让给了西班牙。 另外,荷兰是世界第16大经济体,在决定未来世界金融秩序的关键性问题上,荷兰也显然不愿缺席。于是也是在法国的要求下,荷兰作为欧盟代表特邀参加会议。 但很不巧的是,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14日刚抵达华盛顿,突然接到国内电话,其父亲突然病逝了。巴尔科嫩德最后决定,还是回到家人身边,因此没有参加峰会。 但让有新兴经济体参加的20国集团,而不是全由发达国家组成的7国集团,或8国集团来决定世界经济问题,这是破天荒头一遭,因此,仅从参加国家的角度看,这次峰会就是“历史性”的。 在峰会全过程,也可见各方对新兴经济体的重视,比如在拍照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巴西总统卢拉就被安排在东道主美国总统布什的两侧。 巴西总统卢拉则表示,8国集团的时代已经结束,应该由20国集团取而代之。他说,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忽视新兴经济体的声音,“我们现在谈论20国集团,因为8国集团已没有任何理由存在。换句话说,新兴经济体必须有一席之地。” 从目前来看,华盛顿国际金融峰会将成为20国集团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该集团很可能由此开始每年一度的首脑峰会,并演变为决定世界经济金融走向的一个重要磋商平台。 加强监管,还是自由市场? 但各方的交锋,更多体现在会谈的实质内容上。 按照惯例,领导人会谈后发表的公开文件,通常在会谈前就已由下属官员协商谈成。但据与会官员透露,由于在一些具体内容上互不相让,这次峰会发表的宣言,一直忙碌到14日晚上。 交锋的焦点,就集中在如何改革,尤其是具体到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问题上。对此,法德“大陆联盟”发起了猛烈攻击。按照法国的主张,所有金融领域,包括跨国资本流动,都应纳入监管之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危机再度重演。 而德国则强调,必须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防止金融市场再次失控。 考虑到危机确实由美国引起,因此,对于外界的批评,自感心虚的美国也一直低调以对,但这并不代表美国对外界,尤其是法德的“积极”就没有意见。一些美国媒体就认为,欧盟一些领导人将危机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以此转嫁自身在管理问题上的无能。布什的回应,则是大谈“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其密度也可谓是他8年总统任内之最。 在14日的领导人晚宴上,布什再次强调,监管不能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面临当前挑战的情况下,各国应抵制“保护主义、集团主义和失败主义的倾向”。对于布什的立场,一直紧跟美国的英国自然也是心有戚戚,积极支持。 可以说,两者的交锋贯穿峰会全过程。在15日前往峰会会场时,德国总理默克尔忍不住批评起布什的“监管过度论”。她说,当前的情况是对市场过度放纵,因此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危机重演,而德国的社会市场机制应成为世界的基本机制。 在当前市场风声鹤唳、信心严重缺乏之际,各国领导人间的分歧如果表面化,势必对市场产生猛烈冲击。因此,尽管存在分歧,双方在最后宣言中还是都做出了妥协。 比如,宣言指出,要“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但在跨境资本流动上,宣言只是宽泛指出,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当然,宣言也强调,必须坚持自由市场原则,因为这对经济增长和繁荣至关重要。 保全面子的结果是双方皆大欢喜。 最让布什称道的,是峰会领导人重申对自由市场的坚持。但对法德来说,美国的妥协更是难得的胜利。一位法国官员就认为,美国在一些监管问题上的让步,标志着美国的放任资本主义模式的“破裂”。 萨科齐在峰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也难掩兴奋。他说,最后的宣言实际是美国采纳了许多欧洲建议的结果,取得这一成果非常不易,因为有些事情“历届美国政府都不愿去做”,有些理念“从未被盎格鲁-萨克逊世界所接受”。 金融危机暴露了发达经济体监管体制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国际金融峰会则拉开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围绕着即将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各方势必展开激烈的争夺,未来的几年,既是新国际金融体系形成的过程,也势必是各大国间合纵连横、激烈较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