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志刚 2008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五月的汶川大地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内部震荡,而下半年次贷危机深化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实体经济衰退,又严重恶化了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标志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向。 此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还是“防过热”,财政政策称“稳健”,货币政策称“从紧”,而随着外部冲击的加剧和经济运行基本面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变为“保增长”,财政政策变为“积极”,货币政策变为“宽松”。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欧洲等地实体经济衰退和消费信心下降,直接威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同时也冲击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出口萎缩和投资减少又通过影响就业而削弱消费能力、挫伤消费信心。 4万亿元投资计划充分发挥了政府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波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外需低迷的形势下,强力启动内需;在民间投资意愿淡薄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发挥先导作用;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推出减税措施,放松信贷限制。 从国务院十项措施分析,政策重心是扩大投资,通过增加公共投入来保持经济增长。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政策调整并非单纯地刺激经济增长,而是将经济增长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强调夯实基础、弥补短板、深化改革,强调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生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与10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政府投资以基础设施为主不同,此次十项措施投资对象除铁路、公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外,还包括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等,并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到重要地位,在更广的意义上加大了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了全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显然,政府这一投资取向不仅不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压力,而且会通过经济环境的改善而提升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和城乡居民消费信心。 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十项具体措施普遍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此举不仅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而言也是一大利好。金融海啸初起之时,有人一度指望中国动用外汇储备参与美欧等国的救市行动,事实表明这种期待是一厢情愿、不合时宜的。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没有义务为发达国家的政策失误埋单。在金融风暴呼啸而来之际,关键还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是对全球经济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