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相应测算2020年农村信贷需求总量约为138690亿元。农村金融信贷需求每年应保持多少增长幅度?如何才能确实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郑良芳
“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按此测算,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8280元,年递增为5.5%。1997-2007年的10年中,笔者测算每年非农化资金在1000亿元左右,故农村贷款递增幅度仅为10.4%,比金融机构总贷款递增幅度13.3%低2.9个百分点。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各种扶农、护农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农村信贷需求必将有较高的增长,农村资金由非农化有可能转为增农化,按年递增15%的幅度测算,2020年,农村贷款需求可能要达到1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余额为8900多亿元。到时能否达到13万亿元,还要看各种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功能能否健全、服务能否完善、对农村资金供给能否充分。 如何才能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建立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对农民自己组织的合作金融组织应同美国、日本那样给予公益法人、免税团体待遇。合作制度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和低收入职工,通过参加各种合作组织,进行自助,以求生存求发展。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种合作组织蓬勃掀起和发展。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原有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要继续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笔者认为,对原有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要坚持有利于为“三农”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这是鉴别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试金石”。建议金融领导部门应该立即停止批准将基层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转为县联社一个独立法人的改革。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加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余额仅为10224亿元,只占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26.17万亿元的3.9%,其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累放贷款仅为446亿元,仅占农业发展银行总贷款的4.4%。笔者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工作重点应由原来农产品收购银行转到用中长期信贷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来,比如要重点大力扶持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扶持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扶持东北地区大豆、长江流域油菜、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对荒漠化等的治理方面来,要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创业、发展新技术农业和养殖业等。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银行在我国县和县以下有高达28000个营业网点,具有扶持“三农”的网点优势。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高达61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00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高达13600亿元(仅次于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农业银行不断完善探索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针对“三农”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移经营重心,扩大二级分行、县支行审批权限,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创新担保方式,简化业务流程,构建向“三农”业务倾斜的机制,对2035个县域支行的6000个具有小额信贷服务功能的县域网点。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是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有效措施。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400多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000多万户,累计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3900多万农户发放贷款9773亿元,贷款余额4865亿元。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虽已取得了良好的起步,但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信用意识薄弱、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手段控制信用风险等问题。在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比如信用互助协会、信用共同体、农民贷款担保协会、建立信用户、信用村镇,以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建立健全农村的保险服务体系。农业生产客观上存在水灾、旱灾、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要确保为农民分担和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还必须要建立健全分散风险的保险机制、巨灾保险机制和再保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