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文章的锋芒直指“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开启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石”。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62年,在讨论到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并引用了一句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讹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1985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猫论”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其影响扩大到世界。1992年,邓小平去南方视察,“猫论”再次成为坊间流行话语。可以说,“猫论”贯穿改革开放各个阶段,开启了思想之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作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务虚会上,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张。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新时期我国“立国之本”的最早的完整表述。

  

  “发展才是硬道理”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这一思想到后来被他归纳为“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1月29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生一个好”

  

  ——1980年,我国正式开始倡导计划生育国策,“只生一个好”成为指导性口号。据人口专家统计,自执行计划生育开始到2005年,中国少出生了4亿多人口。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8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部队青年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四有、三讲、两不怕”的口号。“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1983年1月,“四有”的内容调整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后来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青年工作的指导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的概括表述。

  

  “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在《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中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后加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创建人袁庚,将这句口号制成巨型广告牌,矗立在破土开发的蛇口最显眼的位置上。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时,看到了这句口号,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上,上百部中彩车唯一的一部企业彩车——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彩车上,就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一国两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等领土问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后来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这一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等具体的方针、政策,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邓小平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以后,他又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同时,每次他又都会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带动大家一起富裕,共同走富裕之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又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三个有利于”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三个代表”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民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又对这一论断做了进一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

  

  “和谐社会”

  

  ——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继此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2006年10月举行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
  “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Riseof China)是舶来品,它是199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全球经济讨论会上,瑞典专家约翰·理得曼在谈中国经济发生多重变化时所使用的一个形象化概念,后来逐渐转译到中国,被一些学者所引用。但在中国官方的红头文件中,未见到有这一概念的正式表述。只是在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针对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喧嚣,首次使用“和平崛起”来描述中国发展的未来形象。2007年岁末和2008年初,有关“中国崛起”的评论再次在世界密集流行,国际评论分析认为,这实质上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巨大变化的认同,是对中国实力增加相对较为恰当的描述,同时也是对中国迅速崛起有某些不安的反映。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第28届奥运会主办权。2005年6月26日,北京奥组委宣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英文主题口号。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随着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也传遍全世界。

  

  (整理/本刊编辑 庄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3527.html

更多阅读

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三代人 衣食住行 变化

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变化在新中国60华诞来临之际,网友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方面,撰文回顾和纪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繁荣发展。许多文章看后也是深有体会,因为有许多事情也曾经亲身经历,或在自已身边发生

王功权和王琴私奔_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王琴王功权最后结局

  王功权和王琴私奔,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功权和王琴能够公开私奔,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不只是经济上的改革,在婚姻制度上也在改革,改革了,从结婚自由到离婚自由,开放了,从鞭挞偷情到欢呼私奔,从爱情万岁,到私奔万岁,从某种意义

改革开放给我们身边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众多的发生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

声明:《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为网友禸亾莪茬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