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文/郭田勇 陆洋

  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经济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紧提高了银行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有效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大都取得了超过100%的利润增速,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增长也达60%至70%。业绩固然喜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实现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从国际因素来看,2007年2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目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有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中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银行盈利模式

  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当前政策松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此外,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

  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因此,在利率受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的下一步措施有可能就是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三是多种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著,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因为那些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而且委托贷款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很有可能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银行经营风险

  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资产质量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随着拨备覆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深圳“断供”事件表明,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大上升。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虽然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流动性风险显现

  2008年上半年,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但规模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这种流动性压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调整,国际热钱有撤离中国的迹象,这有可能会使银行存款减少,加剧银行流动性问题。

  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新的经济形势在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银行业只有努力把握机遇,加强风险管理,大力推进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才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目前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业务单一,收入仍然以利差为主。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银行业也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如此,一方面可以巩固现有业务,防范和化解现有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亦可有效应对战略转型、业务创新中面临的风险,为中国银行业将要开始的战略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培养风险管理的理念,树立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特别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例如推广压力测试等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等。

  发展中间业务,转变传统盈利模式2008上半年,中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将“两防”作为首要任务;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两防”向“一保一控”转变,即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货币政策长时间内仍会保持从紧的态势。这将制约银行利用信贷的扩张拉动业绩高速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贷款风险逐步提高,暴露出传统盈利模式蕴含的风险性。这就要求银行对原有的盈利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加快业务调整,因为信贷紧缩使银行贷款成为稀缺资源,银行机构应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的标准选择优质客户,从而提高贷款质量。经营风险加大后,也要求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健全自身体制机制,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今后几年中,银行机构的现有贷款业务应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同时,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目前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很低,所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方面要发展各项传统中间业务比如结算和银行卡等,另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比如理财产品、QDII、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而后者应当是战略转型的重点内容。

  借鉴次贷危机教训,参与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无疑为银行业防范风险上了重要的一课。它表明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忽视风险防范,很可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的次贷产品在分散风险方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不应因噎废食。银行机构应从中学习经验,参与金融产品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业务的开发、研究创新产品,分散自身风险。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模式,缺乏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模式虽然速度快、成本低,但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与国外明显不同,很多产品“水土不服”,而且,这种创新也不利于国内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注重自主创新。目前中国企业处于成长过程中,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在逐步成熟,在很多方面有潜在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除了针对现有需求设计产品外,还要主动深入了解客户、帮助客户识别金融需求,前瞻性地开掘、发现、培育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

  积极发展综合经营

  综合经营是国内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主要路径,只有实现综合经营才能真正提高银行竞争力,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受到金融法律法规、监管模式、金融市场发展、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水平较低,还无法真正做到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金融产品多为并未触及分业经营底线的中间业务产品,且各家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非银行金融产品的开发进展比较缓慢。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思路从机构方面看是采取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母公司通过子公司开展混合经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业务方面看,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积极发展投资和交易业务,大力发展收费和佣金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资产营销,要充分发挥分销渠道交叉销售的功能,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涉及证券和保险业务。

  抓住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海外扩张也是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策略,尽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市场仍将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面对外资银行的渗透,中资银行需要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外扩张发展壮大自己以应对挑战,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

  长期以来,欧美金融市场监管严格、并购成本高、市场机会不明朗,特别是由于政治等因素,欧美当局往往对中国银行业人为设置很高的进入壁垒。次贷危机后,许多境外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急需资金渡过难关,进入条件相对降低了,中国商业银行可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介入国际市场。此外,亚洲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存在巨大的机会,并购成本又较低,中国与亚洲各国文化趋同性较强,在经贸方面有长期合作经验,是中国银行业扩张的首选地区。

  在扩张方式上,要灵活选择。海外扩张有参股、并购、设立分支机构三种方式。通过参股可以获得股票的溢价收入,并同时进行银行间业务合作,但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被参股银行的经营主导权。并购和直接设立分支机构都能够迅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海外业务,但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对企业的海外管理经验要求较高,容易遇到进入壁垒。并购能够突破国外对外资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监管,省去向当局申请开行、选址、招聘人员、拓展市场等一系列成本,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中资银行一定要在把握好购并对象、时机、定价的基础上,避免“囫囵吞枣”,确保被收购方和收购方之间的业务整合,稳步推行母公司的文化和战略。

  借力奥运实现发展奥运会的召开对于中国银行业是一次展示自身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展业务伙伴的绝佳机会,也对银行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围绕奥运金融服务,在硬件软件上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服务有了很大的改善。奥运既是对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的检验,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提高,并进一步向国际接轨。

  奥运会对中国金融的内生因素和外生的因素产生影响在逐步加强,这也会有力地促进金融业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奥运效应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推动国内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奥运期间场馆内外不同银行卡受理标准、银行卡跨行清算网络的多样化已成为开放银行卡清算转接市场的契机;借力奥运,中资金融机构在加快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建设,改良盈利结构,树立金融品牌等方面面临诸多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激发服务潜能,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3596.html

更多阅读

当前党费收缴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

会员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简 繁 默网站首页党建动态理论研究党建资料库党建实务党员风采知识百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首页 → 党建实务 → 组织建设阅读内容背景:              当前

银行联保贷款案件的问题与对策 联保贷款

银行联保贷款案件的问题与对策吴俍君导读:近来,银行联保贷款案件大规模爆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联保贷款中银行的困境以及采取何种对策予以化解值得研究。文章在对问题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以及操作问题进行了初步解答,以

咨询项目合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医疗事故对策

资料一出处:http://www.bnet.com.cn/2011/0427/2032680.shtml作者: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聘请咨询公司帮助自己解决各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公司发展去向何方?战略目标如何制定?为实现远、中、近期战略目标,具体举措包

当前部门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当前部门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世纪初以来,不少地方财政部门实行了“资金支付在中心、会计核算在单位”为主要内容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各个基层预算单位的银行帐号被取消,内部会计控制风险得以减低。但部分单位在会计基础工

声明:《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为网友绝不认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