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析华尔街崩盘的基因:华尔街战争》
曾几何时,勤俭节约的中国经济观念一直是受到批判和质疑的,就像那个老掉牙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也曾经批评中国人攒钱太多,花钱太少。他说,如果中国希望发展现代经济,应该鼓励国民像美国人一样,敞开腰包花钱。 华尔街风暴嘲弄了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如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大部分要归结到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低储蓄上。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节约的。他们把可支配收入中的25%存了起来,1995~2005年的10年间上升了7%。中国政府也在储蓄,多年的巨额贸易盈余和不断上升的外国投资使北京的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而且还在不断迅速上升。 中国人为明天储蓄,美国人却透支未来。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肯尼?罗格夫说,美国的消费者“消耗地球上的一切却从不储蓄”。美国人花起钱来就像明天不存在一样。中国的“房奴”,正在努力“赶超美国人”。 这次金融海啸引发美国政府对里根时期以来美国经济放任自由做法的深刻反思,并可能进入一个崭新的监管时代。 世界是不平的:全球化的反思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是一本讲述全球化故事的书,畅销世界各国。全球化的枯燥概念就因为一个形象的比喻而生动起来。 作者弗里德曼以一种乐观的基调描述了全球商品和服务供应链。他认为,“消费者和企业似乎达成了一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 不过,他没有看到,在高风险的金融领域背后,藏着一只翻江倒海、制造风暴的手。这只手一旦脱离控制,就会将人类导入灾难的境地。 美国是拥抱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全球化不是万灵丹。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一度困于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随着中国和部分前苏联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后,通货膨胀遭到缓解,新的市场相应开放,一度以数十亿的低成本劳动力补充了美国国内的劳动成本不足。 今天的全球化已成为伟大的悖论,世界都被卷入了这场大争论中。 由于社会内部分配是不平等的,所以并非全体美国人民都享受到了全球化的果实。一位普通的雷曼兄弟一线交易操作员,与前高层福尔德相比,对于全球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打工仔不能与那些全球投资组合的投资者相提并论。 “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障碍的世界。” 从今天看来,弗里德曼这本《世界是平的》所倡导的全球化还有待商榷。 全球经济不平衡需要调整。 事实上,出口依赖型经济很脆弱,单纯依靠大量的出口,人为地控制货币,形成巨额经常账户盈余,但对刺激国内需求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也需要尽快调整。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把金融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疯狂放纵的金融创新行为和借贷消费”,归诸于中国等国家的超低利率。他说,“以中国为首的顺差大国把过剩的美元返投美英金融市场,直接导致美英能够压低利率,因此巨额顺差国是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经济学家西蒙?泰尔福德更认为,如果没有中国、德国和日本“过度储蓄”的话,这场危机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是典型的为金融危机寻找“替罪羊”。不知道英国的主编或首席经济评论 员有没有像电影界流行的“潜规则”。 美国人无比怀念那个时代,那时美元强势着,这个世界对美国而言,确实是“平的”。但在金融市场领域中,世界是不平的,平坦背后隐藏着看不到的危险隐患。 在华尔街风雨飘摇的时候,美国人应该反思全球化是否完美无缺。因为金融市场往往缺乏完整的透明性,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而我们有时不能够识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