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析华尔街崩盘的基因:华尔街战争》
美国许多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重要的例外。大量的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结果,许多希望积累财富的人被聚拢到了动荡的房屋市场之中。许多个人资金投资于房屋的比例过大,尤其是那些中低收入的家庭,大约有7550万个美国家庭拥有自己所居住的房屋。
![第14节:大风暴(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54476011853.jpeg)
从2000~2006年,美国房地产的价格升高了80%。在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房地产狂欢中,积极推动得义无反顾的金融机构,向想买房子的人发出了诱人的呼唤:“来吧,你可以买房,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为房价会永远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价格来借款归还房贷。” 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见顶。次贷危机终于爆发了。次贷中贷款者的成本很低,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市场价格下降时弃屋的可能性。比如在传统方式贷款中,要付20%首付,房子价格如果下降20%以内,你会千方百计去偿还贷款,不然你20%首付就打水漂了。而在无首付的贷款中,如果房屋价格下降20%,即使你能付每个月的贷款,最好的解决方案也很可能是弃屋。这样就是银行而不是你来承担房屋价格下降的损失。房屋价格下降后,人们对持有大量这类债券的投行产生怀疑,不愿意贷款给他们。失去现金流入,一些过多投资在次贷的投行很快破产。这样又引发连锁效应,使其他投行的资金流入产生困难。现在这场危机已经不仅仅在投行,整个债券市场都基本垮掉。银行之间相互不信任,不愿意拆借给对方。中小公司也很难从债券市场上筹到短期资金。 人性弱点的极度膨胀 大多数遭遇拖欠的按揭贷款都是在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当时的放贷标准最为宽松,而住房市场也红火到了极点。由于当时很多购房的人只支付了很少的首付款,甚至根本一分没掏,因此一开始时他们对自己住房所拥有的权益就近乎为零。 贪钱与无知 导致大量中下阶层走向炒房这条不归路的,不仅是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而且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贪婪。 几年前,房产市场的火爆状况似乎是给投资者日后实现可观的资本收益打上了包票,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要从中分一杯羹。 人性的弱点致使这些民众在当时美国经济一片大好、房市节节攀高的环境下,忽视了自己的生存条件,高估了自己的偿付能力,甚至有相当部分的贫苦民众贷款购房是为了在繁荣的房市中炒房挣钱。 如果处于社会下层的贫苦民众能够冷静地看待,这场危机或许也能避免,这就需要民众加强知识学习,改变对看上去“丰厚”的贷款优惠政策的无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