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析华尔街崩盘的基因:华尔街战争》
“生活在十分堕落、处处都有极大诱惑的环境中,随时都必须警惕小心,洁身自好”,詹姆斯?凯恩曾以这样的话语告诫身边的员工,希望他们能够专注事业,远离是非。

但就是这位稳健与低调的詹姆斯?凯恩,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挑战。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公司旗下那些浮躁的员工选择避险基金,操作风险最高的债券,过度利用财务杠杆,以至捅下公司创立八十几年来最大的纰漏,结果自然是损失惨重。 在受害投资人扬言联合控告公司与主管机关纷纷上门调查的双重压力下,处于漩涡中心的詹姆斯?凯恩烦恼之至,一年来瘦了9公斤。 为了自己的信用,也为了避免引爆危机,詹姆斯?凯恩决定贷款数十亿美元,协助两档避险基金渡过难关,然后再慢慢收拾残局。 不料,美国房市开始严重衰退,爆发次级房贷违约风潮,两档避险基金投资的这类债券遭到重创,资产价值严重亏损,债权人于是扣押两档避险基金的融资担保品,两档避险基金因此濒临倒闭。 2007年6月,51岁的基金经理拉尔夫?塞欧菲管理下的两只基金——贝尔斯登基金和高级信贷策略杠杆基金因为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价值曾经超过200亿美元的基金最终不值一文。 这两只基金是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贝尔斯登的噩梦也从此开始。 2008年3月,初春,贝尔斯登的财务状况令凯恩感到满意,他觉得心里踏实:他手上大约170亿美元的本金。即将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更能让贝尔斯登在市场厮杀中获得被尊敬的资本。但意想不到的是,市面上开始听到谣言,说贝尔斯登面临流动资金的问题。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市场做空者散布贝尔斯登面临危机的信息。这又是一个“蝴蝶效应”。没有想到,一波滔天巨浪,竟始于“青萍之末”。对未来市场结构的变化的一点点信息,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2008年3月13日,接任凯恩的新CEO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不得不拨通美联储的电话,向美联储搬救兵。他告诉美联 储主席伯南克,贝尔斯登“需要被拯救”,否则就要申请破产。3月12日早上,他接受记者访问时还表示公司的流动性状况良好,并不存在危机。而在这之前的一个周末,当时仍任董事长的凯恩离开纽约总部,还去了底特律参加一场桥牌联赛。看来贝尔斯登的确有些问题,但问题不至于严重到把公司毁了。当然,对市面听到的“谣言”,公司也没有迎头痛击。这是公共关系的失策。对迫在眼前的灾难反应迟钝是贝尔斯登公司高层的通病。贝尔斯登既然给谣言击垮,170 亿美元家底给人顷刻掠走,只好听天由命。就在此时,摩根大通对“她”很有意思。“山姆大叔”自告奋勇当“媒婆”。摩根大通能够在一个周末迅速出手“迎娶”贝尔斯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的全面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