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撰文/钮键军 游资的突然撤离、实体经济的经营困局向金融领域扩散以及过度参与外汇衍生交易,是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的三座大山,尽管中国发生危机的几率较低,但却不得不防。 尽管国际金融海啸已经席卷了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但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对于中国银行业乃至中国经济依然充满了信心。它们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的金融依然保持稳定,因此中国不会出现类似美国的那种由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化的可能;而中国信用市场尚欠发达,因此也不会出现类似美国的那种信用危机。

但中国真的这样高枕无忧吗?笔者看来未必如此,目前至少可以看到三个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 首先,仔细研究国际投资者的心理,就不难发现,这一切论断都建立在美国和欧洲的金融风暴不会进一步加剧的基础上。如果事实相反,那么投资者势必丧失对新兴市场的信心,从中撤资,进而导致这些新兴市场出现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但目前的情况似乎印证了这一点。10月29日,美联储首先向巴西、墨西哥、韩国和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提供了不超过300亿美元的货币掉期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随后也宣布,将设立一种新的贷款机制,给面临流动性风险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提供短期资本。这些举措充分反映了金融危机已由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中心地带,蔓延到新兴市场国家。 这仅仅是问题的第一个层面,笔者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国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将与美国和欧洲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中国有着自己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的逆向传导。 尽管中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形势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今年1-9月中国的GDP增速为9.9%,高于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中国微观经济体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此前,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集中在中国的出口企业。而此次的广交会的情况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参展商都报怨成交量过低,订单减少50%,老客户一单未定成为普遍现象,参展人员打电话聊天成为广交会的一大特色。 但中国上市公司三季度报告显示,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出口企业。首先是中国的金融行业损失巨大,深沪两市金融业上市公司业绩较中报下降20%,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平安和中国银行的海外投资遭受上百亿人民币的损失所致。其次,一般工业企业业绩增幅也下滑明显。有色金属、交运设备、餐饮旅游等行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国的银行业很难独善其身。因为中国是一个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如果企业的经营持续恶化,企业的还款压力势必扩大,而这将使得中国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增加。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以经营稳健著称的中信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了4.73%,中国所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上升了229亿元。 据了解,很多银行现在都忙于贷款的压力测试和进行不良贷款的拨备。这表明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意识到,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深化,并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 而10月份曝出的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额损失则告诉我们,中资企业此前过度地涉足外汇衍生品交易,将造成无法控制的外汇损失,而这不仅将影响到这些公司的业绩,而且很可能会将很多银行拖入泥潭。 中信泰富被爆出由于参与外汇衍生交易,造成了155亿港币的损失,而其母公司中信集团许诺将给予中信泰富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集团旗下有着一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 而涉足外汇衍生交易的不仅仅是中信泰富,中国中铁也曝出因为外汇交易造成了巨额外汇损失。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很多中国涉外企业都参与了外汇衍生品的交易,希图借机套期保值。但中资企业参与的外汇交易多属于一种直截了当的投机形式,即通过衍生品或零成本期权直接押注一种货币的走势。这种投资策略在一定的价格以上可提供无限制的保护,但汇率一旦跌破某一个价格水准,同样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种赌注式的投机方式,在外汇市场波动时势必会影响到这些公司的资产质量,从而恶化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 因此,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保持信心的同时,也对徘徊在门外的金融危机保持高度的警惕,似乎不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