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拉动下,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必须正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把自主创新、品牌运营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作者:黄为
根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2008北京奥运会所需的各类体育器材、设备用品价值接近2亿元人民币,在26个正式比赛项目中,14个大项的体育器材和装备采用我国自主品牌产品。 目前中国,体育用品的年销售额在300亿~4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年产值占GDP的比重有望增至0.3%。可以预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拉动下,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当前,中国的体育产业正在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向公益产业型转变。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新的体育产业链的诞生以及衍生企业的出现,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过去,中国一直把体育当做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体育发展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长期以来,对于体育本身经济功能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初级水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体育界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体育产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体育产业”一词本身就是社会对体育产业性质的认可。 从产业划分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原本是以体育服务、休闲、娱乐为主体的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但是,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往往是相互融合的,很难对各产业之间进行具体的区分。 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统计体育产业产值时都把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产值统计在内。因此,如果把体育产业仅仅界定为与体育服务产品有关的产业则是片面的,同时也不能和国际惯例接轨。 目前,很多专家认为体育产业是一种“综合产业”,它包括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类为主体产业,指发挥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第二类为体育相关产业,指为体育服务产品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品。第三类为体育衍生产业,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 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体育产业往往会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体育产品的生产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仅能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从以下4个方面不难看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一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从三类产业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最终要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不像某些产业的发展会受到产业发展政策的限制,其发展非但不会受到日益关注人类健康问题的环境组织和消费者组织的责难,还会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受到欢迎。随着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具体实施,体育产业作为两个计划的重要组成,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各运动项目的发展逐步朝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3.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达36.3%。 按联合国划分的贫富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均收入的变化将引起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即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相对减少,用于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变动不大,而用于教育、卫生、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则显著增加。另外,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家庭劳务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再加上社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和5天工作制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闲暇,这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无疑将扩大体育用品市场的空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健身器材为例,据统计,北京市场的销售额近几年来几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如果我国13亿人口,3亿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个家庭配备1台健身器械,仅健身器械的年销售额至少可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的轨道上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对中小企业的改造,转变经营机制,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我们认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助和企业的不断努力,面对国内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中国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中国体育产业打了一针兴奋剂。通过北京奥运会,更多的人认识到运动的价值、健康的价值和参与的价值,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跻身顶级赛事赞助商和供应商的行列是体育用品品牌最见成效的营销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凭借低廉的生产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各项优惠政策,中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创新、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从国内到走向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起步较晚,产业化水平较低,存在着结构体系不合理、信息沟通不通畅、企业营销规模分散、产品质量较低、品牌效应差、缺乏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目前涉及体育用品领域的企业已经超过400万家,但是很多企业都停留在以生产加工为核心的水平上,而没有把自主创新、品牌运营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目前,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大部分还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金字塔底部,同国外相比较,差距主要体现在品牌建设方面: 首先,还没有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品牌理念。以中国的体育产品制造领域的运动服装加工业为例,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虽然产业中心经过了从天津到广东,从广东到浙江,从浙江到福建的几次变迁,也出现了李宁、安踏、361°、沃特、鸿星尔克等品牌,逐渐缩小了同国外品牌的差距。但是,这些品牌还不足以与耐克、阿迪达斯、卡帕、彪马等国际品牌相匹敌。国内的许多运动服装产品都是在模仿国外产品,结果是我们永远都跟在别人后面。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在国内的众多运动服装企业中,李宁服装在创新方面走在前面。比如,近年来开发的“李宁弓”运动鞋就非常有创意,是中国运动服装企业学习的榜样。 其次,缺乏支撑品牌运营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我国大部分的体育产品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为其他品牌代工的阶段,从整体上看设计水平偏低。比如美国市场上的冲浪板8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却100%是国外设计。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的制造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但是在设计开发上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 第三,全球市场战略意图不明显。纵观中国有关领域的企业,除了少数几家具有国际眼光之外,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开拓全球市场的战略意图。不少企业认为能够在国内站稳脚已属不易,没有到国际市场发展的想法和决心。更多企业在与国内企业进行着同质化竞争,已经伤痕累累,无暇顾及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