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府提出的“四个中心”和“四个率先”的建设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上海更应该打造中国非公企业的总部经济。上海是中国对外最大的窗口之一,已经成为外地企业投资的热点。上海人才多,信息量大,反应速度也比较快,包括金融发达、政策好。温州很多企业都愿意将总部迁移到上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办事方便,与国外企业谈判比较方便,进而显示自己的实力。但上海要实现中国非公企业的总部经济,关键问题不在于吸引多少产值,而在于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家,包括没有成熟的企业家。 在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家的同时,上海要强化非公企业的造血功能。没有造血功能,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继续生存下去,今年的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生存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上海发展非公企业经济要特别要照顾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非公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在非公企业发展资本经济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才能增强非公企业在上海发展的信心。而现在很多非公企业也想通过上海,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 与此同时,上海也必须培养本土的拳头产品。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城市来说,是否强大,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本土品牌。日本首相曾说,日本的对外名片是左松下右索尼。1998年上海有四个鞋王:牛头、花牌、远足与宝履,但现在它们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理论上,这些品牌可以做强做大,就如同现在的百丽。去年在深交所上市之时,百丽的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元,直到现在依然还有750亿元。90年代以前,买产品时人们都会前往上海,只要是上海的东西人们就会买。现在上海的老品牌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上海需要培育更多的本土品牌或者引入上海以外的品牌,以提升品牌的综合实力。 品牌对于中国的鞋业企业来说,是共同的向往,一个品牌的塑造,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合力:国家的强大,地区的支持与企业的塑造。由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全球品牌价值一百强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品牌占去大部分。为什么?因为企业品牌较量的背后其实是国家间的较量,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一个品牌能否成为世界级的品牌与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经济实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可口可乐”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中国鞋业来讲 “中国”就是最大的品牌。 尤其是现在,中国大陆开始成为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集中地——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世界市场68%的份额。据统计,目前中国鞋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万,几家大的鞋企规模都在万人以上。不过,外界舆论,尤其是西方传媒,依然根深蒂固地认为老牌的制鞋王国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鞋业品牌才是世界上最高档鞋的代名词。在此背景下,中西鞋业正面临着新的博弈局面。如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产品?如何让“中国制造”迈向更高端的“中国设计”、“中国创造”?另辟蹊径,利用现有的产业制造与营销网络优势置换、整合,出世界品牌的新路,可能是正确答案之一。在未来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利用已经具备的国际一流的生产能力和最大的营销网络体系,与国际品牌展开合作,完全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世界品牌的新路,而上海也可因此迅速发展,锻造自己的品牌。 (王振滔 奥康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振滔:强化上海非公企业的造血功能](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622983941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