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马克思主义新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过程,以其历史存在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发展过程为目的,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在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的深刻把握中产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结论,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两大范畴的辩证发展,它是以理论实践的方式不断发展,也是以社会创新的方式不断丰富其思想体系的,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践和创新是其生命力。

  马克思针对其理论特点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毛主席对此也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以历史条件为根据,以时代特征为本质的理论创新使命照样不能例外。

  马克思主义是有历史脉络的,其创建于资本主义时代,根源是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以此作定义从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揭示出创建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为此,江泽民同志认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是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旨在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实现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马克思认为:“离开了‘现实历史‘的抽象没有任何价值”。对此,胡锦涛同志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类历史过程就是思想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毛主席同志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同时又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对此,习近平同志说:“必须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我们党在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伟大创举,也是我们在感情上真诚认同,政治上坚定信仰,行动上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思想武装的表现。

  1、理论创新的时代意义

  历史有一个本质性的条件,那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有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一句话;“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实践证明,理论创新是发展的根源,是揭示自然规律的必然条件,因为所有事物的基本定义就是发展,江泽民说:“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发展和创新是一个政党的思想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邓小平常说的两句话就是“老祖宗不能丢,”和“要讲新话”说的就是理论创新的道理。邓小平认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就是不断认识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新意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党在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中形成新的思想立足点。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形成的现实条件是;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并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新学说,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科学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任何理论,必须有其历史的立足点,即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在本质意义上的立足点。因为一切的理论体系,不管其在形成过程中多么科学,离开了现实这个立足点,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宜性。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毛主席同志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之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这二个历史课题的着力点就是实践。对此,习近平同志说:“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必然条件,这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些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理论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引导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进入理论自信的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样又一次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理论创新的的必要性,即理论创新要遵循时代特征的科学性。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最大原理就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认识是改革的前提,实践是创新的要素,只有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创新科学发展,形成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这个时代的高度就是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此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普遍原理,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从而增强党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习近平同志说:“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通过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推进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规律,也是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规律。”可见,理论创新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也是一种时代特征形成理论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对此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理论创新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政党和一个民族产生思想共识的必备条件,而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让理论具备普遍性,产生大众性。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认为:“不光是思想要趋向现实,而且现实需要趋向思想。”

  每一种理论体系的创新,核心在于与时俱进,关键在于把握住时代特征,这样也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时代的方向,用理论创新凝结一个民族的思想,成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一个政党的执政方向。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新宣言,新纲领,也是党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必然前提。

  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改造自然,一种是理论实践。在一切社会形式中,理论是一个阶级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这种把握也受一定的法定的生产关系的影响的。恩格思认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就是产生理论条件和理论在现实条件下的基本定义。

  理论创新就是对历史的把握,对历史问题的把握,对历史实践的把握,而这种把握是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上的培育,一种理论上的孕育。就是从这种思想起点上,从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马克思主义新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新篇章。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马克思主义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和时代主线进行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在发展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上的纲领性说明和高度概括,其源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历史形态的发展过程。习近平同志说:“以毛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所创立的哲学形态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先后形成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主席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这二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从殖民、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方向进行了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进行了转变,从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进行了转变,并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定型、改革这个阶段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习近平同志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广泛实践、整体检验、普遍信仰的真理,其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凝聚着全体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先后与时俱进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在科学发展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等五位一体的格局,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建设各方面不断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作指导,从而促使中国快速发展,使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产生新理论的条件在于思想的不断解放,使思想解放不断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水平。邓小平同志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当然,解放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果认识不到位,就很难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认识也将是落后的,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而解放思想有三种方向即思想进步的本质条件必须把握,一要观察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新变化,以此深刻了解世情、国情、党情。二是要观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向,用此形成工作的新方法,直至形成新制度。三是要观察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社会发展格局,把此作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拓性地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理论创新的核心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有实践,才能解决发展问题中存在的弊端,用科学发展的方式解决矛盾。尤其是一个政党,总会在发展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不能够从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我们的发展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

  胡锦涛同志说:“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形成特色就要准确判断国情,又要遵照发展规律进行,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落后时代。这就需要我们要遵照实践的规律,以实践为基础,用历史形态的形式把握好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人的存在形式,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从保障民生的角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到统筹兼顾,改变和改革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基础,中国经济总量由此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历史让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演绎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等,世界开始以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方式关注起中国,中国也以科学发展观作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在全球化背景中寻找中国崛起的基本原理。历史性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改变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复兴中华民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唯一方法。曾庆红同志说:“这是因为,我们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执政活动中,就叫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体现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就叫做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党的历史和思想体系的创新上看,保持先进性的方法就是与时俱进的探索和寻找发展共性,在发展的着力点上深刻把握和体现实践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才使我们党从党建的基本问题上看到理论创建的实践意义,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上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去探索人类的共性问题,构筑精神“高地”。马克思也说:“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理论创新也不例外。马克思对此又这样论述:“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有一个基本的维度,就是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江泽民同志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古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就是要从道德上管理国家,从道义上关心民众,形成贴近人民生活、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论。理论创新,就应该不断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掌握社会发展新动态,了解社会深层次矛盾形成过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把握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就应该从把握哲学的历史形态上把握和探索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就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上把握和探索社会发展的新规律;就应该从党的政治优势上探索和创新新的理论体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和科学发展。这是哲学的结论,也是党建的结论。

  3、创建习近平新思想的时代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的接力棒带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重任传递到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层手中。中国将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产生新的理论观点,也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习近平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时代的坐标,一种历史性思想的形成,必然是思想性历史的嬗变。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而建立理论的根本意义是解决社会矛盾,引导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理论创新就是要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规律,从和谐社会的因素中,创建更加适宜发展的新观点,以此让干部们面对问题,面对矛盾能达到马上办的高度水平。

  而理论创新,核心还在于实践。习近平同志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是理论实践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理论创新就无法达到时代的高度,就无法抽象成一种时代的精华。

  马克思说:“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他首先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只有作为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他才成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一种新理论体系的产生,尤其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创新的新理论概念和体系的形成,要经历三种必然的历史形态;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是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形态。三是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形态。

  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产生新的宣言来决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历史性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邓小平理论,也包含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包括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等。之间的理论关系是一脉相承、相互继承的关系,又有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表述、科学探索的辩证关系。但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哲学的结论。

  理论创新是党发展的根本,而理论的创新,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观察中国的变化,探索时代的发展方向,不能偏离了国情搞发展。毛主席同志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理论创新也是担当历史使命的一种方法论。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理论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坚持党同人民保持血肉关系的一种方法。对此,理论创新要贴近时代,因此,毛主席同志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坚持理论创新,要搞清一个坚持什么原则,以什么为其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党用毛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思想指导和理论创新的本质条件,不断解放思想,提升执政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理论创新就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因为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理论是反思历史的思想。

  马克思曾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又说:“我只知道一门科学,关于历史的科学。”从中揭示了当代人类文明形态、存在方式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本质就是人是一种历史的,实践的存在。而其的最大原理就是理论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上进行创新。

  列宁也曾指出:“理论思维与历史实践只有一般的和原则上的可比性。”习近平同志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延安时期,毛主席同志要求,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列的书。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强调学马列。邓小平同志说,读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导师们的经典著作。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都在不同时期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这实质是指,理论创新必须要有产生价值的基本原点,这种价值原点就是把握时代特征,凝聚历史得失,掌握社会规律,解决社会矛盾,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就是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高度统一,使实践和发展高度统一。如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最初就源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上,而这个价值原点就是源于其在到西柏坡的视察中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示。

  从辩证的角度上讲,一切的理论来源于历史渊源,是历史某一个阶段、某一种过程在思想上的集中表述和普遍概括,是历史价值在凝聚历史得失上的具体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核心产生于1988年1月胡锦涛在毕节提出的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并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建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上的依据和雏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马克思主义新思想
  而理论创新的唯一条件和基本因素就是敢于负责。习近平同志说:“敢于负责,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大胆工作,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坚决克服事事求安稳,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不怕担风险、不怕担责任、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议,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而是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教训、纠正错误。”理论创新也是考验一名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树立的标准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说:“一定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这其实就是理论创新的价值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反映,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孕育。

  理论创新在于从思想形态上和历史形态上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让我们执政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动真情、下真功,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和住房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在党的十八大上,也将“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了强调,习近平同志对此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党要艰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从理论角度上讲,一种己形成规律的理论在创新上,必须既要把握规律,又要敢于创新。创新的条件是发展中的实践,这需要三种实践过程,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胡锦涛指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党员、干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理论创新要坚持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和发展的立足这些要素,作到主客观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党的建设和时代发展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统一,只有立足时代高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我们的理论才符合国情,符合历史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胡锦涛同志说:“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党建的高度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历史高度,创建习近平新思想是个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党的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历史性表现形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里程碑文献的标志。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和思考中曾作出七点体会,是勾画其思想新学说、新观点、新论断的基本轮廓和雏形,这个思想雏形和内涵也有其主张的领导干部要有求真务实之风,要有勇往直前之风,要有讲求团结之风,要有:“劳谦君子”之风,要有廉洁仁厚之风的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中积淀下的具有马克思主义品质的理论创新观点。

  习近平同志党建的七点体会分别是:(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二)确立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三)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四)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在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五)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六)着力增强和巩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七)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这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和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里程碑文献。

  一切理论起源于实践。习近平同志说:“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末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一切实践,源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源于各族人民共同思想的凝聚,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源于十八大明确了的方向路径,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辩证统一,源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发展,源于对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追求。

  理论的发展,就在于在不断孕育新理论观点、学说、论断的历史性过程中形成新原理,产生新思想,这个过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历史性伟大探索,伟大实践,伟大创新,从而在世界大转折中、人类文明新发展中更加成熟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也是理论创新的实践规律,还是马克思主义创建新学说的时代规律。这个规律是历史的结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414.html

更多阅读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那如没有终点,起点和中

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者:许腾,陈兆德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本站发布时间:2010-4-27 15:06:10阅读量:611次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得出的逻辑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始

学习心得

对毛概的学习心得经过这个学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全面学习,使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500年》简介 社会主义500年视频

《社会主义500年》简介中宣部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五百年》)。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

声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马克思主义新思想》为网友月影随念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