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次油价冲击使我们放弃了用油来发电的计划,如果第三次冲击能够结束运输业百年来仅仅依靠石油的局面,岂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编译/朱春梅张波
在197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了4倍,几乎使世界经济陷入停滞。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冲击给许多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制定了汽车燃油效率标准,法国开始发展核能,“节能风尚”正独领时代风骚。 35年过去了,石油价格再次经历了4倍的上涨,飙升至高峰,刚刚超过135美元/桶。但是,到目前为止,油价上涨给世界带来的冲击是缓慢的。如果说70年代阿拉伯世界以石油作为武器给世界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么这次石油产量的停滞不前和新兴市场需求的激增则像一个老虎钳,扼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在过去的近5年里,世界经济不断增长,人们对此不以为然,现在却被反咬一大口。 西方国家的首脑,如英国首相布朗认为可能说服全球各大石油生产国增产来缓解危机。但是,只有沙特阿拉伯对此有所反应。在其他产油国,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令人焦虑。这使世界各国都困难重重并相互指责。然而,这也可能是一个机遇。这种缓慢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假以时日,它同样会带来不可阻挡的、更积极的、渐进的回应。 不要找错替罪羊 很显然,是高油价伤害了全球许多经济体,特别是富裕国家。高盛公司认为,现在每年消费者至少将1.8万亿美元交给了石油生产商。目前,上世纪70年代的工资-价格的螺旋已被避免了,但油价上涨对收入造成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发达国家的家庭为信用稀缺、资产缩水和食品昂贵所困,难以为高油价买单。今年美国还通过了紧急退税以帮助人们应付信贷紧缩,不过,这些退税很快就因为油价上升而化为乌有。 油价飙升,原因何在?政客们一直在寻找替罪羊。首当其冲的就是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他人损失之上的投机商。现在已经有2600多亿美元投进了商品期货之中,这是2003年水平的20倍。所有这些热钱是不是一定推动了全球原油需求的高速增长呢?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这类投机商本身并不拥有真正的原油,他们在期货市场购买的每一桶原油在合同中止之前就被出售了,他们推高的只是帐面原油价格,而并不是被炼油厂转化为汽油的黑色物质的价格。的确,期货价格高可能会诱使某些人囤积石油以期未来价格上涨。但是目前库存还不是特别充裕,因此很少有囤积的迹象。 如果投机商没有责任的话,那么是不是石油企业呢?石油企业在利润屡创记录之时,并没有提高产量。一些人说这是受牟取暴利驱使,然而这一指责也经不起推敲。原油是由市场定价的。对于壳牌、埃克森美孚这样的石油企业来说,囤积地下原油是对他们数十亿投资的无谓浪费。还有一些人担心原油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由于全球石油资源正在耗尽。但是这一论断的证据也不充分,目前中东似乎还有大量石油待开采。尽管新发现的原油越来越少,也较之过去难以开采,但是可以从油页岩和油砂中开采出大量石油并获得利润。 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并那么令人兴奋。寻找和开发新油田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在巴西深海发现的新的巨大的油田可能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出产原油。此外,石油市场倒行逆施。当价格低迷时,石油储备丰富的国家往往会对那些成本低、技术高、资金雄厚的石油企业持欢迎态度。当价格高启时,像俄罗斯和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又将这些公司弃若敝帚。同样地,石油企业寻找和开发新的石油储备所需要的工程师、勘测船和地震钻井的价格也提高了。寻找新储备的成本暂时提高了,可以说提高了整整2倍,原因就在于有很大需求。 藏在油桶底下的希望 因此,石油冲击将需要时间来消除。一些环保人士可能对此表示欢迎,因为他们认为3位数一桶的油价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手段。确实,高油价会鼓励节约行为。但事实上,这些可以通过征收碳排放税的方式来实现,并且效果会更好。一方面,高油价可能减少原油消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使油页岩大当其道,而油页岩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多于常规原油。从高油价中获取的利润涌向了以原油维生的国家,而不是西方国家的金库。油价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预测性模糊了高油价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加快调整步伐——或至少不要拖延调整。目前,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因燃油补贴而免受高油价的影响,但燃油补贴又反过来刺激了需求,并且从中获益的都是经济情况较好的人群。现在,如印尼、中国台湾和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无力承担这些燃油补贴。同样地,在富裕国家,减低燃油税也不能解决问题,要回馈那些受到高油价冲击的选民还有更好的方式。 1970年代短期内供给和需求之间缺乏弹性最终让我们学会了节约,增加生产量。当所有这些新油田投产,当人们卖掉SUV,当人们换掉锅炉的时候,油价下降的过程就开始了。届时,油价上涨所产生的缓慢冲击可能带来重大的变化。目前,对于机动车,还没有可替代汽油的产品。但是,汽车制造商突然加紧实施他们的计划,出售油电混合动力的机动车,也不是偶然的,这种车的使用成本要比使用汽油或柴油的车低很多。前两次油价冲击使我们放弃了用油来发电的计划,如果第三次冲击能够结束运输业百年来仅仅依靠石油的局面,岂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