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国内许多主要地区的电力缺乏问题日益严重,这可能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1.4%,这是经济连续以两位数攀升的第五年。大部分的经济增长要归功于制造业和出口的扩张,这大大提高了国内对能源、水以及其他资源的需求。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的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国内用电量增长了14.4%,达到3.25万亿千瓦,其速度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而即使是这样,由于电力供不应求,有些地区已对需求进行了限制。 2003到2004年中国也曾经历了一轮电力危机,当时的限电迫使石油化工业定期减产。电力限制使一些规模较小的独立石油化工厂经常被迫只运行50%的产能。 到2006年,中国建成了许多新电厂,电力供应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国内出现了短暂的电力过剩,工业限电在两年内几乎销声匿迹。 但如今,中国国内的主要地区再次面临电力短缺,短缺数量达696.3亿千瓦,占2007年全国总发电能力7130亿千瓦的将近10%。在夏季中国将面临更严重的电力短缺,因为用电量通常会在夏季达到高峰,如果不强制减少工业用电的话,电力需求几乎不可能有大幅下降。 夏季用电危机威胁广东 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广东省可能将面临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最严重的电力危机。 广东经济贸易委员会(Guangdong Economicand Trade Commission)副主任李向明在今年1月份宣称,如果该省的电力缺口超过800万千瓦的话,将停止向高电耗工业提供电力。 李向明说,广东省的电力缺口有望在今年的用电高峰期达到1100万到1200万千瓦。而且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比如发电厂发生故障、发电燃料短缺或者长途输电线路瘫痪,广东省的电力缺乏问题会更加严重。 事实上,广东省对通过长途运送的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要获得在广东省境内、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兴建新电厂的审批十分困难,这导致该省更加依赖从西部和北部各省的水利发电站和其他发电厂通过长途运输过来的电力。 广东计划在电力缺口紧张时强制实施一项分级限电措施。首先面临电力限制的将是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所有的政府部门。接下来是住宅区和医院、学校、机场、火车站、广播电视台、港口和金融机构等公共设施和服务部门。在电力缺口到达超过1500万千瓦的最紧张阶段时,所有的商用霓虹灯都将关闭,对旅游景点的供电也会减少。 这对石油化工业而言是个不祥的预兆,因为广东是成千上百种消费产品的生产厂家所在地,这些商品包括电器、玩具、家具、建筑材料、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和汽车。这些工厂通常要使用大量的塑料和专业材料等石油化工产品。 电力短缺和燃煤不足有关 出于生产安全和减少污染的考虑,中国最近关闭了几千家煤矿,此举进一步加剧了电力危机。在中国,80%的电力来自燃煤。2007年,全国煤炭总产量为25.23亿吨,其中12.82亿吨被用于发电。 在2006年到2007年间,中国关闭了1.1155万家小煤矿,它们的总产能相当于每年2.5亿吨。2007年中国的用煤量超过了产煤量,预计至少在2010年前,中国的产煤量都很难跟得上使用量的增长步伐。 高昂的柴油价格也阻碍了煤炭的运输,因为在中国,70%的煤炭是通过卡车进行运输的。煤炭的运输不畅以及煤炭和石油价格的不协调也都是造成电力紧张的原因。
![石油面临枯竭 中国石油化工业面临用电限制](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63671529865.jpeg)
由于中国对电价进行控制,所以有时候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中国市场的电价,这使得发电厂毫无提高产量的动力。 中国的电力紧张问题预计将在2010年得到解决,煤炭供应有望在同一年少量超出需求。年总产能合计相当于11亿吨的煤矿正在全国各地进行建设,预计将在2010年完工。 用来把充足的煤炭从北部和西部的产煤基地运送到南部和东部的广东省及其他工业中心的新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也在建设当中。国内星罗棋布的电网也在逐渐交错连接在一起,传输能力可观的超高压电网也在发展壮大,目的都是要增加电力流通,使其达到最大化。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着力解决煤炭和电力产业定价不匹配的问题。政府鼓励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Huaneng Power International)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等国内主要的电力公司向煤炭生产和运输领域投资,以实现综合性运营。相反地,政府也鼓励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henhua Energy Co.)这样国内领先的煤炭生产厂家向煤炭运输和发电等下游产业投资。 化工产业投资者未被增长放缓预期吓倒 对业内人士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他们担心限电会对公司业务造成影响,但中国国内的电力危机不会使外国投资者放弃在中国建设新的石油化工厂。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跨国化工公司倾向于把工厂建在工业园区内,因为这些园区通常多多少少地受到政府支持,享有电力使用优先权。 欧洲的巴斯夫公司(BASF)就是一个例子。巴斯夫公司在江苏省南京化学工业区内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石油化工厂,是和国有的中石化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 与此类似,英国石油和中石化及上海石化在上海合资兴建的石油化工厂也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内。 跨国化工公司还有可能会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巨型建筑内、利用自有的发电设施供电来进行运营,比如壳牌和中海油合资在广东省南海建立的石油化工厂。埃克森美孚联合沙特阿美(SaudiAramco)计划在福建和中石化共同投资兴建的石油化工工程也将在独立的建筑内利用自有发电厂发电。该工程设施预计将在2009年完工。 就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而言,在限电时受影响最大的往往是那些孤立无援的小规模石油化工厂。但实际上,只要制造活动普遍受到抑制,即使那些能自己发电的化学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一路飙升的发电燃料价格对它们的影响并不亚于对发电工厂的影响。 业内观察家普遍认为,今年强劲的国内经济增长将有助于缓解欧洲和美国的经济衰退,在这样的一个年头,他们将谨慎看待电力限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们普遍相信电力短缺问题会得到解决 另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虽然他担心今年中国有可能遭受更严重的电力短缺,特别是在夏天那几个月,但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正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无数的核发电站、天然气发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和煤炭发电站正在建设中。 中国发改委称,到2008年底,将有超过7900亿千瓦的发电容量投入运营,而2007年底这一数字为7130亿千瓦。那些陈旧、规模小、效率低下的130亿千瓦生产容量已经被排除在外。 2003和2004年,中国遭受了严重的电力缺口,而到2006年中国政府已经成功地解决了电力缺乏问题。一位消息人士称,虽然其间用了3年的时间,但问题总归是得到了解决,业内人士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再次成功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本文由普氏能源资讯提供 翻译: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