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济同时陷入困境,中国出口严重受阻。为此,投资者希望中国能够产生强大内需来减少外部冲击。但过去几次经济周期表明,任何经济体内需都将疲软。
作者:Michael Hartnett
早在2007年,欧美经济学家认为,亚洲能和有下行风险之忧的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脱钩”,甚至在它们严重下滑之时,亚洲经济还能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的确,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次贷危机之初的经济表现是“冰火两重天”。但如今,亚洲经济增长同样出现放缓,我们反而觉得正常。 亚洲远未至深渊 现在我们认为,作为国际经济一部分,亚洲经济不可能与欧美脱钩。但我们要说,亚洲过去数年来奠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让它们抗风险能力大为提高。 虽然信贷紧缩集中爆发在发达市场,但亚洲也受到一定波及。从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投资额可以看出,许多亚洲投资者都参与了发达市场的直接融资。就股市表现来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亚洲主要股指跌幅甚至大于发达市场。 但我们还是认为,当亚洲的麻烦还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之时,欧美的困境已经集中在实体经济上了。 严格来说,亚洲金融体系还在正常运行。尽管亚洲流动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和欧美流动性匮乏有根本区别。因为亚洲经济体此前一直在奉行紧缩货币政策,而欧美却是金融体系功能性失灵。 此外,最近亚洲经济体贷款(同比增长)数据显示,它们贷款增幅仍然很高,其中,韩国增长16.4%,香港增长25.1%,新加坡增长25.9%,马来西亚增长10.2%,印度增长23.5%,泰国甚至大幅反弹,增幅达到16.4%,较去年增幅提高13.1%。 从中不难看出,亚洲经济远未跌入崩溃的深渊,整体经济反而保持了温和增长。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少数几个亚洲经济体存在衰退的可能性。 寻找对冲风险国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各经济体并非铁板一块,比如全球商品价格回落之后,亚洲不少经济体通胀压力放缓,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高通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鉴于英美两国陷入衰退的几率极大,同时欧洲和日本经济也出现低迷。因此,那些亚洲大出口经济体孤掌难鸣。过去几个季度,亚洲经济增长已经放缓,我们预测2009年还会更困难。亚洲各经济体内部,出口占经济比重大小也决定了其抗风险的能力。 也就是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经济体增长将最先受到考验,而外汇储备多、财政实力强的经济体则更能度过寒冬。 未来,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经济体和内需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差异将最明显。2001年,美国因“9.11”恐怖袭击事件而陷入经济衰退之时,亚洲最开放的4个经济体——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也随之陷入衰退。 经济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上述四个经济体仍为亚洲开放度之首,或许我们还应加上越南。通常,一个经济体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由其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比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进出口总额都相当于GDP的349%,马来西亚为173%,中国台湾和越南分别为122%和156%。 当然,即使贸易依存度相同的经济体之间也可能差别很大。现在,金融风暴席卷而来,我们考虑最多的是,究竟能够从哪些亚洲经济体找到对冲风险的能力。 让我们欣慰的是,某些经济体的确存在这样有利的一面。比如,中国香港受到冲击时,可能因与中国内地紧密的经济关系而规避风险,而马来西亚则可以从大宗商品出口中获益良多。 谨防三大误区 一直以来,中国被认为能够对冲风险,但投资者可能存在某些误区,因此有必要来说说。 我们始终认为,亚洲能从中国获得巨大帮助。也许有人会疑惑,主要是因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一直被其强大出口能力所掩盖。人们很容易看到的是美国是亚洲最大出口市场之一,但中国也已经成为许多亚洲经济体主要出口市场却被遗忘。 目前,中国大陆是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以及印度和泰国第三大出口市场。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市场表现将尤为关键。 追溯至2001年,当大多数亚洲经济体受美国经济低迷的影响而陷入衰退时,中国还相对封闭。当时中国对美国出口仅占其GDP的2%,现在已经提高到GDP的10%,占出口总额的22%。 最糟糕的是,美国经济被阴云笼罩,欧洲也陷入困境,这确实让中国企业家感到头疼。为此,投资者希望中国能够产生强大内需来减少外部冲击。 我想这也是一点重要误区。投资者常常认为,当出口放慢时,国内需求反弹将弥补出口减少,因此大家很容易对亚洲内需寄托厚望。但过去几次经济周期表明,随着出口放缓,失业率增加,任何经济体内消费都将疲软。 因此,我们有必要,也不得不对政府经济干预寄托更多希望。因为案例表明,最后真正让经济体走出泥潭的,还是投资刺激。 其中,公共支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必要时能给下滑的经济以支撑。这个说法特别适合中国。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强劲,这表明中国经济下滑之时,财政政策可担当缓冲角色。 印度财政虽不如中国,但它也刚宣布了一套财政刺激计划。 最后,我来说说经济指标的重要性。投资者往往认为,当先行指标下降之时,经济都会遇到大麻烦。因此在一些信心指数下降时,股市也会相应暴跌。 但投资者应该搞清楚,不同指数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不同。虽然指数可作为观察经济运行的指标,但不能夸大其重要性,如果投资者希望量化经济指标时,也有必要量化指标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和失真程度。 我们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在做判断时,应该将这些指数与当地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结合。比如2008年二季度,香港和新加坡消费信心指数都大幅跳水,至负增长区间,但其经济增长率仍维持了4.2%和2.1%的水平。如果亲自去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看看,投资者很难发现任何经济走弱迹象。 这说明,当某些指标下降之时,也许其他指标起了对冲作用,却被忽视了。正是因为这些被忽视的指标,迟迟没有曝光,市场恐慌情绪也就蔓延更快。■ (作者为美林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齐忠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