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外资企业丢掉了西方经典教科书上的经营模式和“契约”文化,利用“关系”来降低运营成本
□孙立坚/文
8月初,美国PE巨头黑石集团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并宣布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前处长付山先生为其办事处的首席代表。黑石方面称,付山之前还曾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务院经贸办和国务院生产办等部委任职。 黑石的这一步棋充分体现了外资已经深谙中国的“关系”文化。黑石任命前官员担任北京代表处的高管,说明他们非常了解在中国现有的商业运营环境中,只要有政府背景,搞定上下关系,就可以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一直以来,我们只是看到了外资在海外的光环,一味相信这些国外大公司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加强公司治理,改变中国本土的企业文化。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部分外资企业非但没有改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特殊“关系”文化,反而顺从了这种文化,丢掉了西方经典教科书上的经营模式和“契约”文化,利用“关系”来降低运营成本。 黑石的行为,也进一步表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承担高风险的专业化投资团队。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外投资团队的进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整体的治理结构,并铲除贪官腐败问题,仅靠国外资本来改变中国的现状,那是不可能的。相反,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外国资本,利用中国特有的“关系文化”,不但不能改变那些没有政府背景、附加值极低的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而且增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甚至让外资利用其所拥有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来占有本该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的,而目前由于脆弱的竞争力或某些“人为”的市场壁垒,不得不拱手相让一些核心产业的投资机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摆脱“关系”文化的阴影和束缚,降低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改善其投融资环境,并做强中国的金融业,这将关系到中国产业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中国企业的整体活力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毕竟外资的投机战略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价值投资。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的商业文化时,不把“关系”翻译成“relationship”,而是直接使用中国的汉语拼音“guanxi”,以强调其内涵的特殊性。这一点和当年研究日本“银企”之间的“主银行关系”问题完全不同,那时,海外专家们还是认为“银企”属于西方规范的“契约关系”,只是在巧妙地套取中国暂时的制度缺陷所带来的“投资红利”。 除了利用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在业务上,黑石走出这样一招,也利用了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和宏观调控环境。虽然宏观调控管住了资金的供给,但是管不住资金的需求,很多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都有非常强烈的资金运作愿望,但是在本土目前难以实现。因此我们更要警惕像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进来,对这些企业进行包装,把这些资金引导到国外市场投资,甚至让其在海外上市,黑石不仅可以从中收取服务费,而且还能获取股权投资的巨大收益。 有鉴于此,我一直强调宏观调控政策一定要“有保有压”,如果全部“压”就会让国内很多企业失去发展机会,而这些机会一旦让外资拿走,就会计入外国的财富之中。因此,中国一定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把金融做强,掌握金融主导权,否则外资就会乘虚而入,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