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建筑师受到追捧、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时,一些外国人却在北京城的深处寻觅古建旧影,试图拼合出另一个中国图景
□本刊记者 吴小曼/文
当璀璨的“五环”从“鸟巢”缓缓升起时,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些精美的现代建筑:鸟巢、水立方,他们把北京比作“万国建筑博物馆”。在惊喜之余却难掩惆怅之情,他们只好在北京深处寻找中国记忆。 其中,一处20世纪初修建的名人花园引起了外国游人的关注,这座位于东城区占地7000多亩的花园可以说是中国古建艺术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典范。经过一番周折,他们打听到这处花园的原主人马旭初老人,揭开一个营造世家六百年家族的隐秘历史。马家十四代传人 与马老感情深厚、对北京古建有颇多研究的民俗学者杨新岚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23处世界文化遗产中,马家兴隆木厂就修建了故宫、颐和园、天坛以及承德避暑山庄4处。除了这4处,北海、畅春园、万春园、圆明园……明清两朝几乎所有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宫阙,无一不留下了兴隆木厂施工的痕迹。 由此可见马家当年盛况。据故宫退休瓦工、原兴隆木厂的老匠作邓久安说,兴隆木厂上户部拉银子的骡车队一眼望不到头,头车到了西四牌楼西侧的兴隆木厂,尾车还在今天历史博物馆位置的户部。 记者前不久拜访了马家十四代传人马旭初老人,他至今仍住在80平方米简陋的二居室里,从房子的陈设已看不出昔日家族的辉煌,只有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士元手书的“哲匠世家”在述说着家族荣光。我们从墙上仅存的几张老照片可以感受到光阴荏苒,“风流淌尽”的无奈。 马老今年85岁,剑眉朗目、精神矍铄,只是背有点微驼。近一段时间以来,他身体一直不大好,可他还在给清华大学开古建讲座,想着整理有关古建筑的一些资料。同时兼着故宫、颐和园、恭王府等“古建修缮工程技术顾问”头衔,按理说,他早就应该颐养天年,可他还在为保护古都风貌奔忙。说“这样即使死了,到八宝山也踏实。” 从这份荣辱不惊的淡定可以看出时代变迁给他一生沉浮抹上的戏剧色彩,由昔日的“少爷秧子”到文革时期捡破烂为生,马老说他能活下来已经感激不尽了。 马老说话率直,前段时间他们几个古建专家还联名上书反对前门拆迁,说北京的京味儿一点儿没了。他对颐和园翻修不满,对北海里的现代建筑不满,对简单的复古不满。 因为皇城大大小小的建筑都在他的脑子里存着,祈年殿、故宫、颐和园的哪间房,哪个角,他都清清楚楚地记着,难免对时下粗暴的改建颇有微词。 马老说以前的匠人,大字不识,却能盖出故宫、颐和园这种最好的房来。我们现在,识字的人多了,科学进步了,可哪个建筑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呢?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都快丢光了。 马老的儿孙辈中已没人从事古建了,“手艺从我这辈就断了”。说起老祖宗在六百年前营造北京城,马老颇为自豪。当年朱棣定都北京,为朱棣营造北京城和紫禁城有名有姓的工匠4人—蒯祥、阮安、梁九和马天禄中,只有他的先祖马天禄没有接受封赏。蒯祥他们当上了“造匠长班”,抵得上二品官员。先祖有官不做继续经营他的兴隆木厂,他说,当官一辈富,营造辈辈足。这句话被当作家族古训世代相传。 罕见的皇家欠条 兴隆木厂在第12代掌柜马辉堂手里登峰造极。马辉堂是马旭初的祖父。时逢清末,马辉堂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先后承揽了颐和园、慈安陵、慈禧陵、光绪陵的营造工程。 作为皇家工程的“总承包商”,兴隆木厂的收益一定不少?马老说,当年兴隆木厂上户部拉银子的骡车队往往一眼望不到头,现如今他手里保存的“祖业”只剩一张单据复印件,原件已经进了博物馆。这张单据上面写着:“据呈请兴隆木厂商人马德春,请将十一年、十二年两年的筹垫,实银三万两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一分四厘,勿恳请照数赏罚。” 马老说,光绪十一年,清政府重修三海,当时的三海指的就是今天的中海、南海和北海。在修建过程中,由于国库紧张,一笔三万多两的木料费用便先由兴隆垫付,为此户部还专门开出了一张日后再付的欠债凭据。 这张罕见的皇家欠据,马老将其小心翼翼地收藏着,轻易不给人看。马老说他的祖父曾跟他讲过,这是马家很不容易得来的,虽然它无法兑成现银,但它的价值对于马家而言相当于无价的奖品。 曾经的富甲一方 由此可见马家曾经的富甲一方。但问起马家到底有多富?马老语调特平常:“北平一解放,我就把家产全捐了。” 马老说他差不多捐出了1400多处房产,还有恒茂木厂(兴隆木厂在民国时期改成恒茂木厂)、马家一条、马家二条、马家三条、东安市场上百家铺面和摊位,同济堂药店、北京饭店、北京和天津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开滦煤矿的股份。 在捐出的家产中,还包括魏家胡同的马家私宅—18号马辉堂花园,马家花园在民国时期的富人豪宅中赫赫有名,马老说它历时三载修建完成,厅堂用金砖墁地,墙壁磨砖对缝,山石林立,十分考究,堪称是园林建筑的翘楚,可在解放后却沦为了大杂院。 马老说他偶尔从马家花园经过,会有今夕何夕之感?马老回忆说马辉堂花园南边的楼,就是吴佩孚的家,他们是亲戚。 20世纪初,在老北京八大首富—仓韩家、梳刘家、钟杨家、盐业银行岳家、五老胡同查家、西鹤年堂刘家、瑞蚨祥孟家、兴隆马家中,马老说“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根本排不上号。 据马老回忆,当时全北京私家小汽车加起来不足100辆,马家就有7辆,他学车时太小,脚下要垫着木块才踩得着油门刹车,今天他出入都是乘公交车。 即使是到故宫、天坛去当顾问,也不需要人接送。 九龙壁上的一条“假龙” 荣辱不惊,这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心态,可想到文革中红卫兵烧了家传的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万春园的图纸时,马老就感到痛心。他说,图纸是老祖宗们怕后人不争气,留给后人混口饭吃的资本,没有了这些,老祖宗们的传承也就断掉了。 说起老祖宗的手艺,马老还透露出祖上留下的一个秘密。他说当年修建故宫的九龙壁时,谁都不知道装上的是一条“假龙”,只是在近年,由金丝楠木做成的“琉璃瓦”渐渐褪去了颜色,和整个九龙壁上的材料质地有了明显的区别,大家才发现。 他说当时在自家的琉璃制品厂里烧好了彩色绘画的琉璃瓦,并编好了号码,就等着第二天官家验收。谁知当天晚上,因匠人干活不小心,将一块琉璃瓦摔碎了。太老祖知道大祸临头了,这九条“真龙”明天交不了工,情急之中,太老祖想出了用金丝楠木仿造了一块“琉璃瓦”躲避灾难的办法。 这个故事在马家代代相传,它被用来教育后代,干活一定要细心,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匠人要凭手艺吃饭。 马老说现在的建筑简单多了,一座房子几天就建成了,而在当时要历时数年,并且每处建筑都有建筑者的名字,它要求把“文化、哲学、环境、风水等因素统统都要考虑进去。” 北京城是“营造”出来,而不是建出来的。马老说紫禁城周围八个庙,分别指风、云、雷、雨、雾、露、雪、霜八神,对应的就是宣人庙、凝和庙、普渡寺、真武庙、召显庙、万寿兴隆寺、福佑寺和静默寺。 马老说你站在景山顶儿,看不到故宫一棵树,可站在太和殿的廊子上,能看到整个北京城。 这些经过复杂的谋划和构思,加之精巧的手工技巧、经年数月营造出来的建筑,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