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滢婷
企业应在降低企业自身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资源的共享度。 汶川大地震,为疏于灾害和危机管理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其实,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仅是其中之一。 企业应积极参与灾害管理活动,在降低企业自身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资源的共享度。而要做到这些,企业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所谓应急管理,是以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为中心,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理。 灾前做好数据备份 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监测、观察、预测、预报、备灾与应急预案制定。虽然地震的预测难度较大,但针对其他灾害的防范工作有时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台风。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保险、基金、通信行业以及政府机构对数据的依赖日益加深。灾难对IT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数据丢失,将对这些领域造成严重乃至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相关部门及企业的事前防范工作必须包括业务灾难备份。 在9·11事件中,大约150家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和重要数据随着世贸中心大楼的倒塌,瞬间灰飞烟灭。而摩根士丹利由于在新泽西州设置了完整的业务灾难备份以及恢复系统,两天后就恢复了业务。 灾中员工生命第一 灾难当前,企业应该把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很多公司在5·12地震后都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各自位于四川的分支机构,确认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 当然,此次地震中也有一些企业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很多企业当天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管理职能,员工多是自发慌忙地跑到地面,然后挤在附近的道路两旁,狂打手机问候家人朋友并了解相关情况,当时的场面几近混乱。 灾后尽企业公民之责 事后的综合灾害管理侧重于恢复与重建。受灾的企业要重建生产线,未受灾的企业则应帮助灾区尽快进入正常状态。由于人们在灾后往往会经历一个比较感性的时期,所以企业应充分考虑和照顾消费者以及员工的情绪。如果企业慷慨解囊,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品牌形象,而且能够激起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把钱花在刀刃上。一定程度上,灾害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改善与受灾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合作伙伴关系的良机。 LG集团在5·12地震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1700万元人民币,总额并不很高,但引人注目的是,其中700万元捐给了其总部位于四川灾区的业务合作伙伴——长虹电器。因为此举尚属首例,无疑将使其子公司LGDisplay与长虹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持续关注员工心理 突发灾害往往给灾区员工乃至旁观者带来心理创伤。因此企业还应对此进行关注。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启动EAP(员工帮助计划)服务。这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 据调查,目前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都为员工提供EAP服务。据悉,“9·11”后,为帮助员工更好更快地恢复工作状态,纽约很多企业都在开工前启动了EAP服务,聘请心理学家给员工进行心理调适。 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受到灾难直接影响的企业,其员工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受情绪影响。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不仅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员工提供捐助或做志愿者的愿望,而且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关怀和扶持。企业管理者应该比平时更加关注员工的情绪状态,比如:群发邮件、个别谈话,或组织开展员工内部座谈会,设立网上交流平台等,让大家抒发对地震的感想、释放不安情绪。 (本文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