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记者 李靖
品牌的本质不在于正面或负面报道有多少,而是要通过聚焦占据某一个品类的消费者心智。 全球营销界从来不缺少理论。但大浪淘沙,其中的经典则如一条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在不断延伸和演进。营销理论中若论经典,除了“4P”,当属“定位理论”。但是“定位之父”艾·里斯并没有让“定位理论”仅仅成为经典,而是一直在扩大它的实践范围,也不断针对新的情况予以发展。 在今年6月“里斯08中国行”活动中,《中外管理》针对中国企业面临的营销困惑,就消费者心智资源能否量化,消费者心智变化时企业的品牌应对策略,母品牌与子品牌关系的处理,以及中国营销人很关注,但是看起来与定位理论格格不入的英国维珍集团案例等问题,对艾·里斯及其继承人劳拉·里斯进行了独家专访。 越聚焦,品牌溢价越大 《中外管理》:提起定位的概念有很多人知道。但是您曾表示:许多人对定位的理解是错误的。您认为最典型的错误理解是什么?对定位进行正确理解的关键在哪里? 艾·里斯:一般人会认为,定位就是大家坐在一起,从企业出发谈一下未来要做什么。但是定位的要义不在于从企业自己出发而是从消费者的心智出发,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考方向。 我们第一件事是关注消费者心智中还有什么没有被填补的空白,当你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它的时候,才是你获利的机会;第二件事是去首先占领这个空白。 不是说企业一定要发明一个什么产品,只要能够填补一个消费者心智中的空白,成为这一品类的第一就可以,哪怕这个产品其他企业已经有了。比如:iPod是MP3领域的第一品牌,但是第一个推出高容量MP3播放器的并不是iPod,而是新加坡的创新科技。但它的产品没占领消费者心智,这就是iPod在品牌上的机会。 《中外管理》:您提到有些企业销售额是上升的,但是盈利却是下降的,企业怎样做才能获得更多的品牌溢价? 艾·里斯:品牌聚焦的范围越小,则品牌溢价越大。品牌越聚焦才能越强势,使产品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总的来说是这样的,但也要看品牌所聚焦的产品品类情况,品类不能处在一个下降的通道,比如:柯达在散装胶卷领域曾经非常专注,但这个品类在逐渐被替代。 劳拉·里斯:中国有句古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个品牌什么都想做的话,盈利就会降低。反之,聚焦会使品牌更强大。 心智资源:量化?直觉? 《中外管理》:既然要通过消费者的心智状态来做品牌的战略决策,那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是否可以量化?有什么调查企业在消费者心智空间中面临机会的方法?有案例吗? 艾·里斯:当然方法是很多的,比如:研究市场上的竞争,发现竞争中的空白点,然后进行品牌聚焦。但是市场调查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比如:互联网发展之前,你问消费者需要互联网服务吗?他们往往回答不需要,消费者有时候还说不出新品类的名字。如果仅凭调查的话,企业往往会发现这个市场不存在,这是市场调查的问题所在。所以不要迷信调查的结论。 判断一个新品类的前景,更多时候靠的是直觉,营销是一门艺术。其实找一个心智的空白不是问题,往往取决于你发现问题的能力。你常常要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角色上去感知新品类,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企业的角色上。 新品类推出后,往往要创造它在消费者中的需求。比如:红牛早期在创造能量饮料的过程里,市场增长得很慢,一共用了九年时间建立这个品类。但是其它大的饮料品牌在这九年里没有推出同品类饮料。没有推出的原因,是它们觉得这个市场太小了。当发现红牛大举成功的时候,它们才判断出这个市场是很大的,但那个时候已经很晚了,红牛已经占据了品类中品牌领导者地位。 营销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说服企业在市场还不明显的时候推出产品。 《中外管理》:消费者心智状况会不会发生变化?企业品牌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 劳拉·里斯:比如说柯达这个品牌,它是胶卷领域的第一品牌,在全球是一个很强大的品牌。但是随着人们普遍改用数码相机,柯达面临着很严重的消费者心智变化问题。他们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柯达或者去挽救他们的公司,或者挽救他们的品牌。 如果选择挽救公司,战略就是仍然让柯达品牌做胶片市场,如果胶片市场最后被数码相机所取代,就让这个柯达品牌消亡吧。但是,公司可以利用原有资源和积累,及早推出第二个新品牌向数码相机领域的领导地位发起主攻。 如果选择挽救柯达品牌,而且没有意识到品牌在品类中的作用,那就是把柯达这个胶片品牌名称引入到数码领域,而不是用新品牌来攻占数码市场,这也是柯达实际上所做的事情。但是这种应对办法是不好的。我们看它们现在是怎样的一个状况?柯达在1995年到2000年销售额是873亿美元,而净收入67亿美元,净收益率是7.7%。2001年到2006年销售额达到804亿美金,但却亏损2.96亿美元。 中小企业的“大”,来自“小” 《中外管理》:虽然您经常用大企业举例子,但是我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开创新品类的主力军,定位理论对它们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如何借助定位理论成为市场上新的生长点? 艾·里斯: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美国,现在公认最成功的比萨连锁店是“棒!约翰”(PapaJohn’s),这个公司原来非常小,但它曾经以小搏大包抄了必胜客。 他们是如何包抄必胜客的呢?我们接手为“棒!约翰”做咨询时,它不但规模小,还有更大的问题。 这家比萨店就像小杂货店一样,没有任何经营重点。但我们从它制作比萨的独特方法中看到了未来:“棒!约翰”的比萨有一个复杂而奢侈的制作流程,实际上这可以用一个定位来统领战略,那就是——最高级的比萨。“最高级的比萨”能使“棒!约翰”的运营活动找到一个战略核心。 当然更重要的取舍在于,公司将其他的食品舍弃,而集中在高级比萨上,并且以市场的领导品牌必胜客为比照,强调“更好的原料,更好的比萨”。在“棒!约翰”的广告上,充分利用了约翰曾经是必胜客创始人的故事,让他在广告上说,自己发明了一种“更好的比萨”,所以就离开必胜客而创建了“棒!约翰”。这让必胜客很恼火,但效果非常可观。 中小企业做大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品牌的战略核心。要做大,就要通过战略核心从小做起。 没必要借势母品牌 《中外管理》:既然谈到老企业推出新品牌的问题,那么咱们探讨一下母品牌和子品牌的关系如何处理吧。这也是很多企业所困惑的事情,因为母品牌已经有了不少积累,那么推出子品牌的过程里,是否需要借势? 劳拉·里斯:为什么有的子品牌沿用母品牌的名字还能做得不错,是因为它进入的这个领域竞争还不激烈。竞争不激烈的时候,也许母品牌有用。但是竞争一旦激烈起来,这种品牌延伸就会面临专家级品牌的挑战,这种借势就将会是个错误。 《中外管理》:子品牌初创的时候能否一定程度利用母品牌,然后做到一个时期之后剥离开? 劳拉·里斯:如果子品牌还是沿续母品牌名字的话,作为一个产品来说,会让消费者心智中引起一定的混淆。举雷克萨斯汽车的例子,雷克萨斯会用母品牌丰田的渠道、公关,但是对消费者来说,雷克萨斯与丰田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一个品牌。如果名称上一开始就借势丰田品牌,那么以后“剥离”的时候工作会更麻烦,还不如一开始就用另一个新品牌。一般来说,以母品牌作名字的子品牌,不会让子品牌成为一个很强大的品牌,因为你一直会在母品牌品类的影响下。而子品牌是要开拓新品类的,为它所付出的成本是值得的。 维珍,不可效仿的另类 《中外管理》:英国维珍集团是中国营销教科书中常提到的一个案例,涉及二百多个行业,每个行业维珍集团都做到了四五名,似乎这个企业活得也不错。用定位理论,如何看这个企业? 艾·里斯:维珍是个很独特的案例。维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布兰森本人,他本人就是品牌,他很独特,可以为PR(公关)做任何事情。我们都知道PR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实际上维珍是布兰森的个人品牌。 另外,布兰森的一些做法也是符合定位理论的。他的形象是对英国人传统老成持重形象的一个颠覆,通过“对着干”找到了建立自己品牌的空间。他起步阶段做的企业也是在与领导品牌“对着干”,比如:维珍航空就与传统航空公司做法相反。还有他进入的石油行业,因为每个石油公司都在赚钱,这就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所以赚钱与否与品牌策略关系并不大。反过来看,维珍进入的很多行业其实做得很差。 所以即使维珍这个企业在品牌运营上有违背规律之处,但是就好比赌场上也有赢家一样,我们不能指望靠赌博来赢,还是要遵从大的规律。 不要被负面报道吓倒 《中外管理》:强势文化国家的品牌进入弱势文化的国家总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弱势文化国家的品牌进入强势文化国家,品牌战略上有什么应该注意的地方?该如何做效果能够更好? 艾·里斯:我不认为弱势文化国家的品牌进入强势文化国家要困难,很多成功的品牌也不一定都来自很强势文化的国家。如果能聚焦在品类开拓上的话,获得成功并没有特别的困难。 《中外管理》:比如说,中国制造在欧美市场上近年来负面形象相对多一些,那么面对欧美消费者,怎么做能有更多的正面影响? 艾·里斯:品牌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它的正面或负面报道有多少,而是要通过聚焦占据某一个品类的消费者心智。比如:在美国,一提到手提电脑没有人会想到联想,因为它不聚焦,而人们会提到惠普、戴尔,不在于正面报道有多少。除非联想缩小产品的焦点,否则永远成为不了美国的强势品牌。 品牌之外的功夫 《中外管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功夫在诗外”,做品牌定位有什么品牌之外的功夫? 艾·里斯:品牌定位之后,要从PR(公关)开始做起,PR是开路先锋,它会让别人都谈你这个品牌。比如:要有中国企业在美国推出中国茶的品牌,那么打电话给媒体的记者,记者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报道的东西。如果一个越南企业对媒体说,我有一个茶品牌要在美国推出,记者一定说我为什么要报道这个事? 另外还有渠道等等问题,可以通过渠道的选择和一些特殊做法,强化品牌特色,包括:包装、品牌代言人的选择,都要在定位的统领下。 《中外管理》:里斯先生很多著作产生过轰动效应,目前有什么新书在写? 艾·里斯:我的下本书主题是——营销人和管理人之间的战争,将在明年2月份出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