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行长,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微笑。他之所以笑得那么甜,是因为中国银行近年发展势头着实不错。中国银行是北京2008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行日前公开宣布,其在奥运赞助上的投入已经收回
文/本刊记者 张程
2008年7月16日,刚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的李礼辉,应邀参加中行-北大“2008奥运?冠军论坛”合作启动仪式。借此机会,《新财经》记者对这位微笑行长进行了专访。 李礼辉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是个“老金融”了。他42岁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2004年8月3日从海南省副省长调任中国银行行长,此时离中行成立股份制公司仅差23天。 中行的“无阵痛”改革 面对23万人的大盘子,做一个行长并不轻松。当时,中行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关键时期,百业待兴——要进行人力资源改革,转变岗位设置的行政化;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将过去行政化的工资变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引入市场化考核机制。此外,风险内控体系、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等,都排在了行长的工作日程表上。 在这些任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力资源改革。中行原来是国有商业银行,过去的结构是行政干部体系设置。改革首先要打破这种官本位,去掉处长、科长的头衔,同时转变职能,按照市场化商业银行的需要设置岗位。 中行在进行岗位改革时,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大刀阔斧地裁员,而是针对中行的实际情况,在改革中实行了“三不政策”——不大规模裁员;不搞强迫提前退休;不搞买断工龄。“三不政策”使中行成功地避免了转轨的阵痛。 阵痛是避免了,可多出来的人怎么办?中行决策层将目光集中到了拓展新业务上,如开展保险业务、基金业务等。“人多人少是相对概念。”“关键是整个构架如何达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能够创造价值。” “保守”疗法成功推进了中行的平稳改革,也使中行的业务更加多元化。自此,中行在大踏步赴港、沪上市的同时,积极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使改制后的中行,呈现出一个全新面貌。谈及中行的改革,李礼辉说:“通过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改变了过去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业务创新。” 谈及中行下一步的打算,他说:“从长远看,中行的外汇资产更多,多元化平台更多,这有利于中行成长。” 作为行长,李礼辉十分看好中行的发展前景。 对话一:关于中行 《新财经》:请您谈谈中行的战略定位,您认为中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独特之处在哪里? 李礼辉:最独特的应该是多元化的业务平台。除商业银行业务外,中行还拥有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业务平台,产品品种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新财经》:据悉中行将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具体有何举措? 李礼辉:总体上,我们是希望强化中国银行国际化的优势,现在我们的海外机构已经有很多,除中国内地外,我们在26个国家和地区有近22000名员工。 关于海外并购,我们首先还是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哪个部分的平台比较薄弱,就会加强那方面的业务。另外要考虑的就是区域发展战略,比如建立我们的分行支行,当有合适机会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并购一些机构。 《新财经》:风险管控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关于内部风险控制,中行曾有“切肤之痛”。中行现在如何防范? 李礼辉:我们这几年做得很好,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全年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及涉案金额分别比上年下降63%和96%。我们现在的案件金额和营业收入、案件数和机构数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同业中最低,今年上半年仅发生了3起案件。另外,我们还在优化流程,对流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漏洞进行改进。再就是加强人员的教育,强调问责文化。当然,银行内部控制永远很难,我不能说绝对的话。
《新财经》:您和员工的关系如何? 李礼辉:我觉得还不错啊,每年的考核他们都给我很高的评价(笑)。 和员工沟通得也还可以,我有内部邮箱,员工可以随便给我写信,哪怕是基层的一个员工,也可以给我写电邮反映情况。 有时候我直接回复,比如对我的问候啊什么的,我就回一声问候。有时他们提的一些什么建议,我就批示给有关部门处理后再回复。 《新财经》:金融保险业高管的薪酬始终是热门话题,可以透露您现在的年薪是多少吗? 李礼辉:我2006年的税前收入是152.8万元,2007年税前是171.6万元,其中包括工资、津贴、奖金、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公司支付给我的一切都在里面。在交税及扣除保险等后,实际拿到手的少得多。和一些小的商业银行行长相比,他们的收入要远远超过我,是我的好几倍。不过,和财政部部长、副部长,人民银行的行长、副行长相比,他们很多人的水平比我高得多,但工资却比我少得多。这也鞭策着我更加努力地把工作干好。 对话二:关于奥运赞助 《新财经》:据悉,中行在奥运上的投入已经基本回收,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李礼辉:中行是北京奥运特许零售商,在境内外和港澳地区共开设576家奥运特许零售店。仅奥运商品销售一项,就为我行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效益。 我们还开发了许多以“奥运”为主题的新产品、新业务,我们推出了全球首张以奥运为主题的信用卡,目前发卡量已突破100万张。 中行作为港澳地区的法定发钞银行,7月16日正式发行港币和澳币奥运纪念钞,并参与代理内地的奥运纪念钞。这也能带来可观的收入。 《新财经》:具体投入和收益分别是多少? 李礼辉:在投入上,除赞助费外,我们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确保为奥运会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收益上,我们有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很多隐形收益,即价值的提升。比如品牌上,赞助奥运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很难用多少钱来计算。 参与奥运金融服务也有助于我们的员工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财经》:中行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在奥运营销上有排他性权益,但是也有一些同行在打擦边球,您怎么看? 李礼辉:从法律上来说,这侵犯了我们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的权益。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会向北京奥组委提出意见,请他们出面制止侵权行为。此外,我们也会直接跟他们沟通,去年我就直接找某家银行的行长和他沟通,说你们这样做可能有些越界了,他们也很快做了调整。 同时,我们对其他金融机构采取的一些活动也表示理解,毕竟奥运是民族盛事,是全民的事,他们在某些方面采取一些行动也在情理之中。 在品牌宣传上,作为奥运会的唯一合作伙伴,我们希望争取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奥运金融也是大家的事,奥运金融服务也需要大家一起做,有那么多的人来到中国,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也不是中国银行一家能够做到的。 《新财经》:奥运会即将召开,中行的奥运金融服务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李礼辉:2008年是我们的“奥运服务年”,我们正举全行之力,为北京奥运会做准备。 在人力上,中行对10万名一线员工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在六个赛区分行,直接为37个比赛场馆提供现场金融服务的员工将达到130多名。 截至6月底,全行完成近5000个网点改造,在全国9000个网点提供外币兑换服务。我们还在95566客户服务中心设置了奥运金融服务专门坐席,提供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外语及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等方言服务。 《新财经》:中国银行还赞助了北京大学主办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赞助这个论坛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价值? 李礼辉:“冠军论坛”希望将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汇聚一堂,探寻他们成功背后的因素,给年轻人自我塑造与成长成才以启迪。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强调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冠军论坛的宗旨与奥运精神是相契合的。 我们赞助“冠军论坛”,就是希望能宣扬这种不断进取的冠军精神。这是奥运的人文诉求,我们赞助这个活动也是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新财经》:作为奥运圣火内地传递第二棒,谈谈您的感受。 李礼辉:当我举起火炬时,心中充满了兴奋、激动、喜悦等各种情绪,尤其是听到了沿途人群的呐喊,我感觉所有的人都为奥运的激情所燃烧,这种情绪又感染了我,我当时确实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