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新育 当前的全球通货膨胀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最为疯狂。在大宗商品当中,又以石油、粮食价格上涨一马当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已经突破每桶140美元大关,不少日本企业甚至开始制定油价200美元的应对预案。毫无疑问,油价高涨,投机炒作"功不可没",但供求基本面仍然是决定性因素,是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给却受到种种限制而难以快速增加的基本面决定了能源价格居高不下。那么,究竟是什么妨碍了世界石油供给增长? 直观地看,世界石油供给增长乏力,毫无疑问是投资不足所致。上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开采和生产投资年均不过2100亿美元,比正常需要少15%,累计少投资3000多亿美元,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投资欠账尤其可观。虽然这一轮油价暴涨以来石油开采和生产投资已经大幅度上涨,但新油田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长达10年者并不鲜见,90年代的投资欠账几年之内还无法弥补。此外,还有六大问题也阻碍实际投资的开展。 首先,不少国家石油天然气企业被视为政府最主要财源,如印度尼西亚石油、天然气部门一度提供了1/3以上的出口收入、1/5的中央财政收入,委内瑞拉3/5的中央财政收入取自石油;在俄罗斯,按照现行税收政策,石油公司在油价超过25美元/桶部分的收入几乎全部要上缴国家;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更是要接二连三承接政府指定的供货、兼并等业务,致使其债台高筑;……政府对油气公司索取过多而给予过少。 其次,许多石油资源位于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客观上需要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进资本开采其资源,但他们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充满坎坷。近年来全世界出现了限制性外资政策增多的趋势,从美国众议院以423∶0一致通过 《2007年涉及国家安全的外资改革和增加透明度法案》,到俄罗斯重重设防保护本国战略性公司,再到委内瑞拉签署奥里诺科重油带国有化协议,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性外资政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发展中国家石油工业与外资合作时摩擦日见增多。尼日利亚总统奥马鲁· 亚拉杜瓦的能源顾问撰写的一份内部报告警告,除非能够找到办法推动与外国能源合资企业的投资,否则,该国将面临到2015年石油产量减少1/3的风险。而在此前的2007年末,壳牌石油公司的一份内部备忘录已经宣称,融资问题可能危及该公司与尼日利亚政府组建的合资企业。 第三,新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极、深海之类开采条件恶劣的地区,正因为如此,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季曼-伯朝拉北部和大陆架地区新油田开发速度极为缓慢,年开采量仅有500万吨左右,仅占俄罗斯石油开采总量的1%。 第四,油价上涨刺激了产油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产油国地方势力围绕石油收入的斗争欲望,政治性风险已经显著上升。仅仅在尼日利亚,遭到武装分子袭击、绑架的国际石油公司员工就有上百人次;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公正与平等运动"甚至于2008年5月10日开始从乍得边境攻入首都喀土穆附近。这一切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到价格上。 第五,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石油峰值"理论,世界石油后备资源可能不足。早在2001年,美国能源分析家马修·西蒙斯已经发现,全世界最大的14个油田日产量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20%,但这些超级大油田的平均寿命当时就已经接近50年,特别是中东地区5个主要产油国一直都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年迈大油田支撑着全世界的原油供应。数年之后的今天,油田老化问题有增无减,欧洲的北海、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墨西哥坎塔雷尔、俄罗斯西伯利亚等油田都在加入老化行列,现有油田产量下滑的速度大体相当于全球产量每天减少450万桶。 第六,对于最大限度提高油田资源利用率而言,在油价高涨时期仓促提高产量属于杀鸡取卵的行为,将导致油藏压力快速下降并发生渗水,开采出来的石油含水量提高,天然气泡也会在地下油藏顶部形成气顶,导致地下石油难以流动。有此六大阻力,焉能指望油价立刻停止上涨、迅速回落!
![阻碍成功的因素 六大因素阻碍石油增产](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74718611933.jpeg)
(本文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