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中国晚熟



iPhone将吹响苹果对中国市场发起总攻的号角

    文|本刊记者 倪洪章

  史蒂夫·乔布斯一趟中国都没来过。

  2008年第一季度,苹果整体营收为75亿美元,但没有单独的中国市场数据,在其发布的长达数十页的财报当中,中国仅作为生产制造基地之一被偶尔提及。

  根据采访获取的信息,《中国企业家》大体推算出其中国业务的规模。

  苹果在中国的业务被划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包括苹果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工作站,包括鼠标键盘的周边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业务,被称为CPU业务;二是消费电子的iPod业务。手机业务由于未正式进入中国,目前尚未被列入。苹果在中国的核心分销商有四家,两家担当CPU业务分销,两家担当iPod业务。某分销商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说,他与另一家CPU业务的分销商去年的总体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人民币。而iPod业务虽然在去年被CPU业务反超,但是总体规模相当。另一业界人士透露的数据是10亿元左右。因此,苹果CPU业务的数据也应该在10亿元人民币之上,两者相加再折算为美元,则有望超过3亿美元。

  2007年,苹果全球的销售额为240亿美元,考虑苹果2008年的增长率,中国业务在苹果全球的业务比重则大致维持在1%。

  进入中国市场已有十多年的苹果,在中国交出这样的业绩似乎不太应该,尤其是跟韩国、日本那些消费电子厂商相比,苹果对中国这个新兴电子消费大国,显得如此漫不经心。苹果Logo上被咬掉的那一缺口好像就是中国。

  拒绝在中国变通

  在北京地铁里、户外广告上,你经常能看到大幅的一长串的剪影人,扭动身躯,iPod长长的白色耳机连线缠绕其间。知者愈发推崇,不知者永远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不无诡异色彩、左右摇摆的黑色剪影人,终于让苹果的一家核心经销商按捺不住了。他找到苹果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他,这样的广告到底“酷的是什么”?扭来扭去,有几个老百姓能看懂?

  “但,我们改变不了。”苹果中国的答复是,“苹果中国的负责人确实无权变更广告内容,这是苹果美国总部的广告策略。苹果不可能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而改变,即使是在阿富汗,苹果也会照章行事。”这家苹果的经销商告诉《中国企业家》,“苹果中国在广告发布上没有什么权力,惟一能做的是选择媒体、选择时段。”

  很多采访对象都对记者说,苹果中国只是一个市场与销售机构,没有什么权力,只是执行苹果总部的既定战略而已。

  这引发了苹果中国一连串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中国的媒体记者几乎从未成功约到苹果中国管理层进行采访,其公关部人士对于媒体采访也无动于衷,他们的工作似乎就是拒绝媒体采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在中国的广告投放过亿元。由此,我们看到苹果在中国做事不成体系,东墙高高筑起,西墙却任由人推倒踩烂,这样的攻防形如虚设。

  不肯为中国而改变的还有产品战略。苹果产品在全球同一时间,用同一种面孔面世。全球皆同,无一例外。由于中国相关规定,电子产品在销售之前要经过3C认证,而这将耗去苹果一到两周的时间,所以,苹果新品在中国的推出总是比其他地方慢半拍。而其他国际品牌,则会使用变通之术,提前向中国发货,提前进行3C认证。但是苹果断然不肯,而且苹果的新品在发布之前极其保密。

  苹果产品的价格也全球一致,所有的产品都是以美元与当地货币间的汇率换算而成,再加上相应的税金。而在香港由于免税,则直接由汇率换算而成。

  中国市场上的苹果水货之患由此祸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一来,香港市场产品面世比大陆早上一两周;二来,香港市场上苹果产品比大陆要便宜20%以上。

  “来自香港的水货,占到其在大陆总体销售的四分之一以上,对我们这样的分销商冲击极大。我们无法避免,也无力解决。”经销商的脸上很平静,已经视其为自然。“是否可以建议苹果采取什么措施杜绝?”“我们跟他们谈了这么多年了,都不可能。”

  由汇率换算过来的价格,让苹果在中国高不可攀,导致苹果的用户群体规模不大。“苹果笔记本最便宜的也要一万元,而同档次的惠普和戴尔只要七八千元。全国而言,上海、广州和北京,三个地方是苹果笔记本销量最好的地方。杭州和成都这些富裕的城市也还可以。石家庄、兰州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则相当惨淡,一个月的走货大约只有百八十台。再低一层级的城市,更差。”一家资历颇老的全国分销商告诉《中国企业家》,“苹果的笔记本在中国的用户群体是那些时尚的白领人士,在行业销售上以教育为主,其他行业则凤毛麟角。”“我们曾建议苹果中国去改变价格策略,他们也表示接受,但是之后却渺无音讯,不做回复。”

 苹果:在中国晚熟
  很显然,苹果在美国制订的全球战略拒绝在中国作出变通,我们也可以把前几年苹果中国高层走马灯式换人的混乱、渠道的骤变也归结于此,至少是其衍生的后果。

  扣动iPhone扳机?

  南橘北枳,苹果中国畸形发展。

  直到去年下半年,IDC负责消费电子市场研究的高级分析师袁勃对苹果的印象一直是这样。但是现在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袁勃向记者提供了一组IDC最新的调研数据:最近两年,苹果在中国的增长速度非常快,2006年苹果在中国售出50多万部iPod,2007年售出70万部,增长率接近30%。去年,苹果iPod在中国MP3品牌中以销量计排名第四,如按销售额计算排名更靠前。袁勃提醒记者说,苹果iPod业务是中国市场上所有MP3品牌中利润最高的。

  还有更为可信的、由苹果在中国的一家核心分销商提供的数据:2007年与2006年相比,苹果在中国的收入增幅达到100%,其中CPU业务增幅超过100%,iPod业务虽然未达到100%,但增幅也很可观。

  根据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判断苹果在中国虽未倾尽心力,但增长和收益已相当可观。苹果在中国的迷失,似乎不是出于本意,而更是其全球战略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恶果,作为引领趋势的苹果,他宁愿超越中国的现实。事实上,乔布斯没有以职务身份来过中国,但他确实也很少去日本、欧洲这些重点市场。

  现在不同了,一个重大的契机出现了,iPhone很有可能成为他在中国发起进攻的号角。苹果3G版iPhone手机7月11日在全球首发,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专卖店门前7月4日就有人排起了队。假设,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乔布斯会作何感受。苹果中国的分销商们都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对中国,乔布斯不再无动于衷。2008年6月,他承认:“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够进入的两大市场是俄罗斯和中国,我相信今年晚些时候大家就能看到我们进入这两个市场。”

  此前,苹果中国已为此精心布局,对中国的战略进攻已经蓄势待发。这一切都是卢雷完成的。

  卢雷是摩托罗拉旧将,之后掌门NEC中国手机业务,2006年转任苹果中国亚太区副总裁。卢雷是手机界为人所高度关注的人物。现在卢雷在苹果任职将近两年,其低调甚至让人闻不到任何声息。袁勃甚至无法从公开信息上看到卢雷是否还在任上。但是卢雷却在精心谋局,为即将来到中国市场的手机奠定行销体系。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苹果中国2005年高层人士动荡不安,丑闻迭出。但类似情况围绕卢雷而走。经销商猜测说:引入卢雷就是为谋局手机进中国而为,在手机还没进入之前,苹果不会放弃卢雷,好坏,至少要试一下才知道。

  有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卢雷将苹果中国各大区的负责人都换成了来自摩托罗拉的人员。而在此之前,苹果各大区的负责人都是IT业务出身。苹果中国总部的中高层人士也以手机业务人员为多。“这显然是乔布斯在为手机布局,只不过它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在行进。”

  苹果中国的另一个刻意之举就是,在全国新发展了七家经销商来销售苹果的笔记本和iPod产品。这七家经销商被称为KA(KeyAccount),即在营业面积、客流量和发展潜力上拥有优势的经销商。在北京是英龙华辰,他在建国门、东环广场开了多家苹果笔记本的体验店。在深圳是南方酷动,在上海是神汇,在广州是新联,等等。

  更关键的信息是,“他们都是手机圈子出来的,现在他们卖苹果笔记本和iPod,等苹果手机进来,他们马上铺货进军手机,迅速完成身份转换。”《中国企业家》得知,这些经销商已经与苹果合作一年多,正是卢雷走马上任之后的事情。

  苹果在中国的新增渠道还有,国美、苏宁、大中、宏图三胞等3C卖场。另外,还有一些行业代理。这些渠道也可以迅速变身为手机渠道。

  袁勃也看出了苹果的这种变动趋势,他告诉记者说,苹果的渠道在向手机业务靠拢。

  据市场分析企业In-Stat2008年初发布的报告称,截止到2007年底在全国移动网络中的iPhone用户高达40万(当然全为水货),几乎相当于当时全球iPhone销量的10%!从中关村或者网上,人们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水货,但是,现在它的价格从最初的3000多元钱,已经涨到5000多元。苹果与中国移动甚至中国联通的谈判还在进行当中。

  全世界都盯着苹果手机在中国的销售。对于乔布斯这个中国市场的“生手”来说,显然还有棘手的问题待解:一是正好赶上中国电信业重组,通信制式的不确定,让苹果无所适从。另外,当苹果遇到中国移动,上山虎对阵入海龙,谁肯让一步,悬疑重重。

  当美轮美奂的iPhone进入中国之际,也许是苹果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开启的时刻。

  在中国,乔布斯肯定不是笑得最早的那个人。但他莫非听过中国有句俗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5000.html

更多阅读

独家 诗人杨黎:在中国只有“废话”是最可信的

[独家]诗人杨黎:在中国只有“废话”是最可信的“废话诗人”杨黎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2012年08月22日 19:39来源:凤凰网文化“废话诗人”杨黎做客凤凰网文化《年代访》杨黎侃侃而谈杨黎与主持人于一爽对话诗歌的口语化就是对主

稻森悠平:在中国行走江湖

在中国行走江湖稻森悠平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人物!稻森悠平博士,日本水污染治理研究领域里国际著名的环境专家。他以其在湖泊水质净化技术、地球温暖化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显著贡献,先后在日本、中国、韩国

平台模式:在中国的诸多发展机会

     现代人一天的生活中,已经可以发现许多平台商业模式的踪影,例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包裹快递、信用卡、第三方支付、证券交易、在线游戏、地产开发、及航空地铁交通等诸多领域。目前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已有60

欧莱雅:在中国构筑美丽“金字塔”

  16个化妆品品牌,几乎个个为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覆盖了大型百货商店、超市、药房、高档专业发廊和免税店等各种销售渠道――欧莱雅用10年的时间在中国完成了一座从大众产品到高端产品的金字塔。   开拓:从点滴做起   1996

丝芙兰:在中国开2000家店?

在欧洲、美国,每走20分钟就能看到一家丝芙兰(SEPHORA)的店铺,每7万人聚集的区域就有一家丝芙兰。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丝芙兰在中国开设的店铺数量应该在2000家甚至更多。   尽管已经是欧美市场上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这个数字也已

声明:《苹果:在中国晚熟》为网友给脸别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