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博客和出书之间无法获得利益平衡点的韩寒,开始用广告形式从博客上找补锐减的收入。
记者◎董璐
“明明在做一件对自己对读者都需要的事,却搞得自己的生活很窘迫。”韩寒很无奈地说,写博客不仅没给他带来实际的利益,相反却让他的经济收入锐减。以1.6亿多次的点击量位列新浪博客排行榜第二,最近又新添了联想手机和华硕易PC的广告,韩寒的博客似乎走上了一条盈利的康庄大道,在此时韩寒发表此番言论貌似有“得了便宜又卖乖”的嫌疑。 但是韩寒很认真地算着这笔账:“不一定点击量高获得的也多。我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在博客上发表过,销量会有六七十万本,但是将在博客上发表过的文章集结成书出版后,销量只有十几、二十万本。这样一来我一年的损失差不多有100万至200万元。读者并没增加多少,而且收益也会比以前更少,我不知道能不能说自己是博客的受益者。”作为上海大众333车队的赛车手、环球唱片旗下歌手,“不务正业”的韩寒主要经济来源却还是作家这一行当,但以300万元卖出《光荣日》的辉煌没有在他今年推出的杂文集《杂的文》上延续,放弃这本书稿费和版税的他,反而因为书中有一半的文章在博客上发表过而备受争议。 “很多人说我用博客里的文章出书欺骗读者,但如果我在报纸和杂志上写专栏,一两年之后我将专栏上的文章集结成书出版,就不会有这样的质疑。”将博客当成个人媒体的韩寒,并不认为博客和杂志、报纸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作者只有我一个人”。他期望他的博客只是一个单纯发表文章的地方,也不因为博客是不同于书的载体而在写作功力上有所妥协。“我是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发表在博客上,这些文章不出版的话,就永远烂在网上了。”韩寒依然将书作为文章的最后归宿,博客与书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韩寒在找平衡。把博客当成随便写写、通告自己行程的注水场所,抑或是自己新书的宣传平台?他做不到。不写博客专心写书?他也做不到。因为他的“不接受电视采访,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等若干个不字原则,某种程度上博客已经成为他对外联系的纽带。最初写博客,也正因如此。 2005年10月28日,新浪网替韩寒开通了博客,并在首页做了推荐。接到电话的韩寒当时不知道博客为何物,甚至将博客的英文“Blog”误记成了“Bog”。时隔一个月后,韩寒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就《长安乱》、《毒》和《韩寒五年文集》隐瞒印数的行为打上了官司,每天都接到媒体无数电话的韩寒不堪其扰,又不能就此缄口,忽然想到新浪网上还有一块自留地可供发表声明,于是开始在博客上写文章。写完声明后韩寒很久没有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于是有读者开始留言催文。“有那么多人在等着看我的博客,就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些东西。”把博客当专栏,韩寒这一写就坚持了两年多。 及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韩寒觉得博客“更爽更直接”,“如果我出书的话,某些观点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才能被我的读者看到,但是现在当天晚上他们就能看见”。他喜欢这种比专栏还要自由的表达。但他没想到博客也可以像论坛里掐架一样打笔战,直到和白烨就“80后作家”的话题展开激战。韩、白之争以白烨的息博收场,韩寒的战争却无法停止。从开始的炮轰郑钧、单挑诗坛、讥讽乞讨作家洪峰,直至最近炮轰文学大师,他的博客俨然成为一个战场,漩涡连连。他却以此为乐:“除了和郑钧的笔战,其他我都不认为是口水战,而只是单纯的对某件事情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问题。”博客的盛行使得这种笔战的激烈程度远高于运用纸媒的文坛前辈。而这系列笔战无疑让韩寒的争议性又添一筹。“如果有商业上的活动和代言,就会给自己带来间接的经济影响,因为争议会给这些公司的商品带来风险。我平时很少接广告,所以这方面的损失并不大。” 目前国内的博客并没有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很大程度是由于个人媒体的重要性得不到显现。1.6亿多次的点击量能否给韩寒带来相应的广告收入,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韩寒已经开始在博客上回馈读者了——7月11日韩寒在其博客上开始了赠送幸运网友联想S90手机的活动。无论是广告还是回馈活动,都是与韩寒“纯粹”的本意相违背的。“以前是很排斥这些,但现在会慢慢接受,因为发现自己的损失太大了。全中国所有的畅销书作者里,就我一个人在免费地提供我的作品给读者,别人几乎不写。就如同杂志里的广告一样,我可以给自己的媒体放上广告。”他解释道。 从刚开始的阴差阳错写上博客,到现在开始赢利模式的探索,韩寒自始至终都不认为博客是必须要做的事。“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戛然而止,不写了。”他说。这份写字活儿既然最终都要归宿至书,博客的兴衰与否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在他的观念中,赛车和写书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其他的都是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