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勇庆 前几天,我在厦门看了《赤壁》的片花,拍得着实不错,不愧是花了7个亿的银子。中影方面的代表也表示,希望《赤壁》能够创下国产电影的票房新纪录。 不过今天的主题不是谈吴宇森、梁朝伟或者林志玲的,而是夏新这家国产手机厂商的新战略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夏新宣布推出两款“赤壁手机”,这是两款基于最新的Windows Mobile6.0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价格在3000元以上。 几年前,夏新和TCL、波导等国产手机厂商曾经创造了国产手机行业的第一次辉煌,一度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如今,波导开始把心思放在造车上了,TCL在国内市场已经抽抽儿得看不见了,就连第二波崛起的联想手机也被联想集团卖掉了。 这两年,江湖上已经不闻夏新之声久矣——确实难呀!夏新电子已经连亏了两年,被ST了,如果今年还不能盈利就要退市了。去年年底,夏新董事会坐不住了,免去了李晓忠的总裁职务,从长城电脑过来的卢振宇走马上任。 卢振宇提出了“T型战略”:主打中高端市场,做长“T”上面那一横,争取几年内在售价1500元以上的市场上成为国产手机的第一品牌。在中低端市场,也就是“T”下面的那一竖,夏新放弃了原来人海战术的销售模式,开始更多地借助渠道的力量。当然这个渠道也多元化了,既包括传统的分销商、手机卖场,也包括3C卖场,还有行业渠道和运营商定制。 也是在昨天,中移动的TD—SCDMA手机二期招标中,向厂商公开招标的有95000部,夏新中标了19000部,占据了20%的份额,也是这一部分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堪称黑马。当然,短期内TD对夏新业绩的拉动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就算一部手机采购价1000元,也不过才有1900万元的订单,下一期的采购还不知道要到今年什么时候了。 海外市场却有可能成为夏新的救命稻草。据了解,去年夏新海外市场的发货量已经达到了“七位数”也就是100万台,这个量比起2006年增长了40%左右,销售额据说也增长了20%以上。而且,每台手机的出口价格在100美元以上,据说比华为和中兴为海外运营商定制手机的价格还要高一些。夏新目前在海外也是走高端定制路线,与全球最大的10家移动运营商中的6家达成了供货协议,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欧美市场的3G手机和智能手机。 我对夏新前一任总裁李晓忠有一点了解,知道李晓忠是技术出身,有很深的技术情结。过去几年,在国产手机厂商当中,夏新可能是在研发上投入资源最多的厂商,也是唯一一家还没有跟MTK合作的厂商。现在,无论是在TD还是海外高端市场的收获,也都是李晓忠当年狠抓研发留下的种子。 但是,为什么夏新还是败了呢?我个人觉得还是那句话: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只有技术也是不行的。看看卢振宇上台后半年时间都做了什么就清楚了:夏新卖掉了上海的大楼,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压缩应付账款和库存,这也说明夏新以前的管理是何等粗放。而且,夏新以前的摊子铺得也确实太大,在做手机的同时还要做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视,不出问题才怪呢。李晓忠可能是一位很优秀的研发管理者,但是在公司基础的管理能力建设上还是重视不够。

卢振宇认为企业要做好必须“守正出奇”,“正”就是管理,“奇”就是机会。很多国产厂商都是热衷于“出奇”,成功以后就把这个“奇”当成“正”了;结果形势一变,很快就不行了。“守正”是“出奇”的基础,很多国产手机厂商把它搞反了,把“不按常理出牌”当成了常态。因此,基础的管理能力很重要,这个做不好,企业长久不了 在搞好管理的前提下,我觉得国产手机还是有希望的,说不定还能重演PC行业10多年前翻盘的景象。当时的联想为什么能够击败众多国际品牌,成为国内第一?说白了,其实就在于当时PC已经标准化了,都是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像联想这样的系统厂商拼的不再是技术,而是对中国客户的了解、品牌和供应链了。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MTK和展讯这样的华人芯片厂商,它们已经能够把以前只有TI、高通才能做的芯片做出来了。在它们的努力之下,手机芯片慢慢地从专有平台走向了开放平台。在手机软件方面,诺基亚收购了Symbian后准备开放平台,Google也将推出开放平台Android,看来软件也会越来越开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上游开放了,国外厂商一般就打不过国产厂商了。在这里,我也大胆地预测一下:也许5年之后,全球手机品牌前5名当中没准会出现一家国产厂商,虽然目前我们还看不出来是哪家,没准这位现在还忙着做山寨机呢。只要国产手机踏踏实实把管理基础打好,机会一定会出现,《三国演义》开篇就这么说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民间还有一句更通俗易懂的话: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