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意江南春:分众的蓝海》
第三章 一朝分娩:分众传媒横空出世 盘古开天地,虽然惊天动地,但也不过是一个“开”字了得—开天地于混沌之中;分众“出世”,虽非震古烁今,可其艰辛又怎是一个“出”字就能涵盖。 永怡发展遭遇的瓶颈让江南春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甚至于对永怡的未来感到茫然徘徊、不知所措。对于自己,江南春说:“我都想到今后隐姓埋名,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世’生活。” 但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伟大的学习者。他们善于倾听,善于从一切看似不可能中创造惊人的成就。江南春也是如此。在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他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般地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于是,一朝分娩,分众传媒横空出世。 思维突破口

《三国演义》中,一出“舌战群儒”将诸葛亮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诸葛亮一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成为“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哲理明言延续至今。此话本意虽指一支再强劲的弓箭飞行一段距离后其威力也会大打折扣,但将其用于描述思维突破的困难也并无不当之处。 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也就在这看似不甚起眼的毫厘之间。因而试图超越思维的局限也正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一般,可能费尽心思,却终因后劲不足而无法超越和突破。 书屋中的痛苦徜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用这句话来形容商场的变幻莫测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上亿的营业收入并未让永怡的日子一劳永逸。“好景不常在”,不久永怡即遭遇到了突如其来并且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在经历了一年的高潮之后,2001年成为永怡成长史中最为痛苦的一年。正当江南春因为钱赚得容易,不知道该往哪处放的时候,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客户一下子销声匿迹。 互联网和IT业本是永怡传播的两根支柱,结果一根支柱瞬间倒塌。为了让IT能够继续支撑公司的发展,为了让公司业绩继续支持自己的“虚荣心”,江南春不得不重新杀回传统市场,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去攻克,这种巨大的反差使江南春开始思索自己所走过的路。 “2001年苦苦地过了一年,我觉得身心俱疲。我们原来不是处在产业优势的位置,而是处在产业最脆弱的位置。那个时候,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做的产业是错误的,我做的产业是价值链当中最脆弱的环节。公司虽然大了,但还是有很多的公司和我们竞争,他们都有很好的职业团队,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所以,我决定转型,我觉得生意不能这么做下去。” 其实,依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多元化的战略即使实施得并非完美,但也使得互联网的冬天并没有完全成为埋葬永怡传播的坟墓。2001年,互联网客户全线消失,IT市场大受影响,而永怡传播的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大幅跌落,仍然成功地维持在1.5亿元左右。但是这个时候,永怡的利润率急剧降低,到了只有3%的水平。江南春开始觉得“做全案代理是个很累的行业”,他不再坚持以往欲与国际4A公司一较短长的梦想,开始隐约觉得应该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落脚点。这场并非完全噩梦的噩梦却令江南春顿时警醒。 那段时间,心情郁闷的江南春频频出现在老上海法租界的绍兴路27号悠然清雅的“汉源书屋”里。翻书喝茶、闭门思“过”成了江南春情感宣泄的最重要的方式。书屋中的痛苦徜徉也成为日后江南春事业更加飞黄腾达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