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论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谓数学问题意识,是指数学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能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情感态度、心理体验,对他们的数学思维产生启动、定向、激活、调节等动力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同时获得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达到三个层次目标。第一,学生养成一个敢问、好问的习惯。第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勤于思考,提出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第三,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自觉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这三个层次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需要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获得突破。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敢问、乐问和勤问的心理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要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顶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知识,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将传统教学下“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上,缺乏引起学生发问和提高主体性思维的意识、观念、措施和氛围,这些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没有自己的思考也缺乏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的老师不要太“聪明”,不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都思考到了,不要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复习课中,学生已经对某些学过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鼓励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大胆地叙述出来,同时将他与其他学生在认知碰撞中无论是共鸣还是相互矛盾的地方,借用过来作为复习课中的绝好素材,而教师就势进行的重点点拨、内容梳理,困惑处的本质挖掘,也使教学变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从传统教学下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转变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相长。“惟师是从”是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容置疑。曾经在五所初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回答“你觉得什么是你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最大障碍”时,有68%的学生答“自己胆怯,怕老师指责”,在回答“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时92%的学生认为,在上课时,老师讲,自己听,根本没有时间提问。因此,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敢问、乐问和勤问的心理环境,必须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同时要强调“教学相长 ”的原则。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所提的问题会有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答学生“发问”的过程,正是自己重新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在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拼图方法数学家是如何想出来的?不用拼图用以前的方法是否也能证出勾股定理?……正是借助学生的这些问题,使整节课的教学成为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环环相扣、内在思维严密统一的整体。

  崇尚激励性评价策略,充分爱护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运用负批评,即使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是幼稚的、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嘲笑讽刺和压制他们。要恰当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和对某一问题的评论,充分爱护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使积极的认知情感伴随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主人。

  二、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近几年来在中考中加强了对数学语言的考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晰而有条理的解题表述,着重于推理的严谨性,分类的完整性和运算的合理性;二是通过加强应用题考查力度,考查如何理解语言表述,从非数学语言中去捕捉解题信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更高要求的层面,也是为适应高中大容量授课方式和以个人自学为主的学习需要。应用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内容新颖,背景陌生,涉及知识面广泛。阅读理解题意成为解应用题的第一道关卡,不少考生由于读不懂题目而放弃。只有通过阅读试题,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的实际背景,才有可能进行数学抽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并能进行相互转换,善于从普通语言中去获取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逐步形成问题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进而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论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522.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英语课程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这是新课标中“评价建议”部分的核心内容,英语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以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法治社会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法律只有赢

《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王亦瑞《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

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歌曲教学

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 要:少年儿童学习英语有不少有利条件,他们喜欢唱歌,善于模仿,不怕重复。多数儿童乐感,节奏感强,他们学一首歌往往比学一段话容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歌曲、歌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学方法正确

声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论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为网友野心勃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