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洪丽萍 《当代经理人》:是否有通过“奥运”概念去寻找中小企业投资对象? 杨瑞荣:不会,奥运只是个概念,是企业市场推广的一种方式,并不代表其产品怎么样,大家也不会因为其是奥运会供应商,而认为产品有多好。事实上,企业花这么多钱去做市场,可能并不值得。奥运会供应商资格能说明,你的产品就是最好的吗?只能说你的产品质量达到了一个门槛。可在门槛之上,并不只有你一家。 《当代经理人》:在你看来,奥运概念可以给企业带来何种改变? 杨瑞荣:对品牌形象有一定影响,但对商业模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没有任何改变。我们曾经投资运动100,有人问是不是因为奥运。我说不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精神,奥运会是一种活动,而运动是一种消费方式。我们投资的是一种消费品概念,人都得吃喝拉撒睡。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消费将增长,与消费有关的产业会高速发展。 《当代经理人》:成为奥运会供应商,是不是会增加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人谈判的筹码? 杨瑞荣:据我所知,有家企业因为获得奥运会供应商资格,其收入实现成倍增长。可是今年是奥运年,如果你拿奥运来说事,比如:今天收入一个亿,其中奥运收入五千万。那我就会判定这五千万是一次性的,我必须对这个一次性收入作价砍掉。投资商看你稳定的能持续重复产生的利润,他才会付更高价格。这时,奥运会供应商资格反而成了负担。 《当代经理人》:不少奥运会供应商认为,我有本事抓住这次机会,就可能抓住其他赛事。” 杨瑞荣:你难道敢肯定,以后你还有这么大项目吗?奥运是这么大的赛事,即使拿到亚运会牌照,可你还能再拿几张这种大牌照呢?不少中国企业,对这种大赛事可能特别激动,但所有品牌并不是一次性成名。一个品牌需要多年积累!

《当代经理人》:很多中小企业对奥运赞助的理解处于很低层次,老总关注,员工不关注,甚至老总都不关注。你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杨瑞荣:他们觉得拿到这个东西很激动,哪怕是花三千万,我也愿意去做。其实这也很正常,对奥运会供应商资格认识还不到位,拿下后,自然不知道怎么用。真正用起来,应该只是整个市场营销中的一部分,配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才能达到市场营销效果最大化。 不少公司可能把所有费用全放在这,拿不出钱来辅助和衬托奥运会宣传。可没有这个钱来辅助其奥运策略,还不如拿这个钱去电视台砸广告呢!拿奥康来说,我们只知道它是皮具供应商,究竟提供怎样的产品,大家并不知道。我想奥康作为一个消费品品牌,就没做好奥运宣传,其在奥运供应商这张牌上的投资可以说是失败的。 《当代经理人》:企业做出奥运投资方案,都应该经过缜密的考量? 杨瑞荣:企业可能认为自己很理性,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之前我们谈过一家公司,它是一个以出口产品为主的消费品牌,在其行业处于全世界前几位。如今它要转型做内销,并死抓奥运来进行品牌改变和零售渠道扩张。可一年后,来看奥运并未起到预想效果。当时和其谈判时,我们也没有因为它是奥运会供应商而给其加分。我们对其转型(零售连锁)产生了怀疑——太过于倚重奥运会供应商策略。虽然它有听到我们投资方意见,但钱已经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