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双轨制改革 从金融海啸看“双轨制”改革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霍德明 霍德明: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1982年)和博士(1985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货币金融,宏观经济,经济增长。 当华尔街正被百年难得一遇的金融风暴席卷时,当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正开始联合救市时,当西方经济学家正在忙着把自己的退休基金从股市中赎回时,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国人是如何解读这一个现象呢?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借鉴意义吗?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些金融海啸的(众所周知)报道吧! 根据《中国证券报》,金融海啸的起因来自于“低利率环境埋下隐患”。自从2000年纳斯达克的股市泡沫破灭以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了连续的降息历程,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3月的6%一路降至2003年1月的1%,这一近30年的最低水平维持至2004年6月。在这几年的超低利率环境里,美国房地产业价格快速上涨,助长了美国投资银行也纷纷加入争夺房地产按揭证券化的大饼。在投行的帮助下,许多与房地产按揭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被销售给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 另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下的流动性泛滥也造成美国的通胀压力增大。自2004年底,美联储走上加息历程。利率从1%的低点一路加到2006年7月的5.25%。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导致2005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前面提到的金融创新产品发挥了负面的杠杆作用,于是在2008年中我们目睹了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倒闭了两家,被并购了一家,幸存的两家脚底抹油,赶快转型!
或许有人要说,还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包括金融经济,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损失不大。的确,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双轨制的成功,但是它的成功也仅限于实体经济的范围。双轨制下容许公有与私有并存, 国营与民营并存,市场与计划并存, 竞争与垄断并存,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来说,时至今日,中国金融经济的双轨制改革还是遥遥无期。 金融双轨制的改革无所进展影响最大的还是民营中小企业。2007年末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达69.14%,与巨大的居民储蓄率同时存在的是存贷利差高企。高存贷利差意味着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效率过低。不仅如此,根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与此同时,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为月息8%左右,这无疑说明最具活力的实体经济无法获得庞大的储蓄资金。 我们对于资本管制这件事情还是看得很重,怕一开了以后,所有的事情没法管了,现在一直在建堤防,管金融,管信贷,越管越细,但是,当一个国家资本累计这么快,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如此快,绝对不能再用防堵洪水的方式来看金融方面的事情。怎么疏导,包括人民的财产怎么样能够在比较有效率的环境进行投资,才真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观察西方的金融海啸,更让我们体会金融经济业应该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资金无国界,拥有以及使用资金的人是有国界的。华尔街的金融博士能够让原本买不起房子的美国人圆梦,也同样能在美国制造出金融海啸。华尔街的资金主与金融博士不能解决中国的中小企业实际融资的困境,也同样不能在中国制造出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事实。实事求是,中国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来服务,金融双轨制的改革是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地,自然不应该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 (本文为作者供《财经文摘》专稿)
更多阅读
从券商蜕变看中国股市的梦幻未来 券商的未来
洪榕:从券商蜕变看中国股市的梦幻未来2014-11-21 0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证券行业处于政策广泛扶植区、制度红利的集中释放区、业务空间无限扩展区。业务已成功转型,业务链条清晰,市场路径已明确。沪港通的开通,给券商送来了业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本质性认识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认识此本质是看清目前形势与发展趋势之方向的根本所在第一部分为何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是全球性的,是海啸性的,如何定性1的确是可以比拟1929年的全球的大萧条但是又不相同1929年不仅是金融危机而且是经济危机也是全球性的2008年仅
从抢购食盐看国民素质 2011年抢购食盐
从抢购食盐看国民素质/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刘毓民日本福岛核反应堆先后出现核泄漏事故,本该是人类悲剧。日本救援队的职业精神和勇于牺牲品德,的确令人惊愕。给核反应注水冷却,这是冒生命危险的玩命之举,也是为了控制
从美国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开启与金融股重估-出头之日 出头之日
从美国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开启与金融股重估-出头之日“破”管制、“立”市场——吹响攻坚的号角利率市场化是近期央行高层多次公开发言和撰文提及的重要议题。由于利率改革的长期性和前期过程的波澜不惊,大部分人认为近期的言论只是
上市公司暗保风险 金融海啸凸显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缺失
中国的上市公司,从技术上说,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估值,对如何计算与控制风险,所知不多,因此很容易在赌博心态和前期利益的诱惑下,低估了其潜在风险 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可能会触发一系列惊人事件。如1995年的巴林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