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渐盛以来,虽然对投机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渠道争论甚多,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国内累计了数量巨大的热钱。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之中,中国会不会受到热钱大规模流出的冲击?这是一个悬疑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巨大的问号,而如果热钱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将不免受到危机性冲击。
作者: 杨政文 满凯艳 徐以升
策划/执行 杨政文 满凯艳 徐以升(特约) 编者按 外资撤出、股市暴跌、汇率贬值……韩国似乎正在遭受着亚洲金融危机10年以来的新轮回。2008年9月,韩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96.7亿美元,比前一个月减少了35.3亿美元,连续6个月出现缩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冰岛、韩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巴西、阿根廷、乌克兰、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在经受着外资撤出的困扰。情况最严重的马来西亚在9月份外汇储备减少了129亿美元。目前外资撤出引发的危机仍在持续。 这一切会不会发生在中国?自2003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渐盛以来,虽然对投机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渠道争论甚多,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国内累计了数量巨大的热钱。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之中,中国会不会受到热钱大规模流出的冲击?这是一个悬疑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巨大的问号,而如果热钱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将不免受到危机性冲击。 2008年9月,总部位于山东省的一家全国性食品公司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接到了公司领导的电话通知:“指令要求全国40多个办事处集体买入美元,能买多少买多少,买到后不汇到公司而是直接汇入新加坡账户。” 这家食品公司没有进出口业务,日常业务中并不需要美元作为货币工具,而其之所以这么做,是受其他企业或居民要将资金撤出中国的委托,借用公司能购汇和汇出的渠道,帮助资金撤离,同时公司可以赚取一小笔费用。据悉,该公司每个办事处在当地所能购入的美元接近100万美元,公司整体汇出的美元近0.4亿美元。 这是热钱撤离中国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这个案例中,热钱通过借用国内普通公司的购汇和资金进出渠道,实现了从人民币到美元的转换, 从而实现了从中国撤出的目的。 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撰文指出,近几个月以来,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跨境资本从中国快速流出现象已见端倪。盛松成透露,7月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外资企业利润汇出突然加速和预付货款流量加大现象,而资本金结汇和外资流入却在放缓与变少。从这种“一出一进”、“一快一慢”的对比可见,对资本外流及其后果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10月15日,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主管王志浩也公开称:“我们已经观察到跨国公司在从中国抽走资金,以帮助他们的本土总部摆脱流动性紧张的状况。” 在这些零散的案例之后,是中国央行公布的整体外汇数据所显示的资本流动方向逆转。根据中国央行10月中旬数据,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增长214亿美元,而这比当月2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66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少了145亿美元。 资本流出的信号已成。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身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将难以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资本外流对中国的冲击已非杞人忧天。而我们的问题在于,这种冲击会有多大?会不会给中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危机调整?中国央行的资本负债表能够承受多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