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要想形成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力,必须发展远期市场和全球市场,这要求国内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实现业务的全球化。
首先,从短期来看,外资银行要想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并不容易。这些银行必须遵守大量补充性规定,被兼并的银行机构需要严格遵守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对那些分支银行来说,外资银行收购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并不完善,对资本项下的金融交易有严格限制,这使外资银行在资金安全上存有很大的困境。 与中国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吸收存款上也存在劣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内资银行已经在国内拥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同时,他们比外资银行更清楚: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内资银行的贷款安全将得到政府保障。 由于中国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交易受到限制,这为外资银行向市场提供高水平的衍生金融服务受到限制。 到2004年末,外资银行还没有被批准进入地方金融领域,在存贷款方面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极低。其中存款份额只有1%,贷款份额而2%。从短期来看,这两个比例不可能迅速提高。 中国20%的人口掌握着80%的存款,只要富人将存款转移到外资银行,就会对中国内资银行造成巨大冲击。不过,从长期来看,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一方面,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向海外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国民的财富也在增加。这些进步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先进的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政府将逐步放开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更多的外资银行将进入中国开办业务,从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步对外资银行和中国国内私人资本放开限制,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企业有望不通过商业银行就能满足资金需求。 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也是发展新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政府希望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和电视商务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引进外资银行方面,中国政府需要调整政策,给予外资银行与内资更多机会,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根据WTO有关规则公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该文件估计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工具。银监会官员解释说,中国银行业亟待加快改革步伐,以便提高金融机构在市场开放后的市场应对能力。面对国际金融创新的蓬勃兴起,中国商业银行机构与国外银行相比,创新步伐显得裹足不前。 为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中国政府正在筹建金融控股集团开展一般性的银行、保险和有价证券服务,比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都是例子。据报道,中国建设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和中国交通银行已经获批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不过,机构经营多样化还面临诸多规则瓶颈需要突破。
(本栏目文章来源于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报告——《银行改革:市场化的挑战》,编译:杨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