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潇秋 实际收入本身已剔除物价影响,若再行比较,等于对收入指标中的价格因素做两次扣除,这显然不合理。这就犹如水果已经削皮之后,不能再把水果肉削去一样。 在一些专家讲话里和国内媒体上,常常看见一个明显的错误,这就是分不清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总有人把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和物价涨幅作比较。 殊不知,实际收入本身已剔除物价影响,若再行比较,等于对收入指标中的价格因素做两次扣除,这显然不合理。这就犹如水果已经削皮之后,不能再把水果肉削去一样。 所谓名义收入,就是包括物价因素的收入,如果用它和上一年收入直接比较,只能说明名义收入的变化,不能说明实际收入的变化。所谓实际收入,就是将价格变动因素从名义收入中扣除,说明本期收入和上期收入之间能够同质可比,即具有相同或同等的购买力。 所以,名义收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毛收入概念,实际收入则是净收入概念,两个口径都有其意义,只是说明问题不同。 类似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问题还不少,只要是价值指标,就有一个名义和实际之分。如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等,又如收入使用中的投资情况和消费情况,都有名义和实际之分,其核心就是一个含价格,一个不含价格。 正是因为收入区分为实际与名义两个指标,在与物价指数作比较时,一定要看清楚收入是名义收入还是实际收入。如是名义收入,那么其变动情况和物价变动作比较,就具有可比性,可以看看收入变动是否赶上了物价变动,也就是坊间所流传的“跑不过刘翔,但收入一定要跑过CPI”的意义所在。 若要反映不同对比期的实际变动情况,通常都是不含价格,即扣除价格因素后,用实际的数值来进行比较。在实际收入中,由于扣除了价格因素,它更能真实地反映收入的变化。在实际支出中,也是一样,扣除了价格因素之后,更能反映支出的真实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CPI和收入都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平均水平,它并不代表某个具体的单一的集体或个人,因而平均数背后的差异反映不出来。 若是单个的人要将个人的收入和全国物价指数作比较,只能反映你的收入变动与全国平均物价变动之间的差距情况,不能完全代表你所在地区的物价水平给自己收入所带来的影响。要比较,最好与所居住地区的物价变动作比较,它可以真实反映本地区物价变动对自己收入的影响程度。

当然,与全国水平比较也有一定意义,它可以说明你的收入受全国平均物价水平的影响情况,就像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的道理一样。 同样地,鉴于不同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情况不同,而CPI设置的不同权数是消除了这种差异的。因此,若与物价变动进行比较,只能反映平均变动对各自收入或消费的影响,往往容易造成不同的人对物价的感受不一样。要消除这种因素,还需要统计部门公布不同收入群体的CPI,这样,就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物价水平对不同阶层的收入或消费的影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