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 随着经济过热的焦虑渐渐淡化,如何保证经济不会大幅下滑,正成为主流话题。我很高兴全力保经济增长,正在成为宏观调控的主导方向,并形成共识。基于此,当前土地改革及其关联问题,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新土改”能刺激内需? 三中全会所热议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被外界称之为“新土地改革”或“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开始。对此,笔者颇感欢欣,因为这是笔者一直主张的改革方向——要从残缺的土地产权逐渐转向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而流转权改革算是一个过渡,其方向是好的。 但有人希望借此项改革来刺激内需,则多少有点远水不解近渴之感。 收入分配不均衡是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富足人群且不说消费倾向,就其金钱流向:除了满足日常需求,富余则大多投资于金融、房产进行投机活动。而贫困人口手中资金有限,储蓄倾向较高,消费能力低下。所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对于中国经济内需不足,是治本方法。而政府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默认,对于农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日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笔者一再强调的:给予民权,要比补助民生强得多。 但眼下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来迅速拉动内需,还一时不能成为现实,中间还有很多问题。 谁在扯“新土改”后腿?

一、农民自有资本不足。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使耕地形成规模,利于发展机械化农业,增加产量。但靠农民自有资产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肯定是不现实的;而目前要资本自动流入农业部门似乎也不太现实。所以一些引导性政策必不可少。 二、农民传统土地观念。在不少地方,土地还是农民的生命线。农民把土地转移出去后怎样维持生计,还是个问题。这也是许多人反对土地流转的顾虑所在。但是,农村土地的流转是一个方向,因此土地产权改革是不可改变的。而要想改变农民耕地自足的生存观念,必须做到两点: 1?.?要让他们看到土地作为资本能带来的收益程度。这一点无需劳政府和专家担心,农民自己会发现土地的机会。 2?.?要积极发展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使他们觉得生活没有那么大忧患。这一点需要政府的介入,使之与新土地改革形成配套。无论如何,不去努力构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而将农民土地锁闭的做法是极不正常、极不经济的。 三、伴随大量失地农民的城市化压力。有很多人展望农业前景、讨论中国农业推进机械化生产的趋向。我们知道美国大范围机械化农业生产,被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我国农业开始这种由劳动密集性向资本密集性的转化,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闲置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时,怎么保证这些劳动力被城镇吸收?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单纯从理论上构想的“农业发展—农村消费增长—拉动内需---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一流程,似乎很难满足中国的实际情况。 四、农村教育事业滞后。正如上分析的,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卖出后,要进城务工,自身所受教育决定了其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让现在失业的建筑民工去从事简单的服务业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说日后大量闲置劳动力能否和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口。所以加强国民教育,对于日后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农村土地的改革不仅要与国家在医疗、养老等一般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相配套,还要与国家的教育保障相结合。前者解决生存保障问题,后者解决发展保障问题。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