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 培训师该学什么——谈培训师的知识结构
条条大路通罗马,培训师的成长路径虽然有很多种,但有一条成长道路培训师必须得走——知识的积累。如果把培训师需要吸收的知识比作碳元素,这些碳元素最后组合后呈现的成品有可能是木炭,也有可能是钻石。 培训师台上的演绎固然重要,但台下自我修炼得来的知识结构却是培训师走得长久的根本保障。 结构比知识更重要 AACTP(美国培训认证协会)曾经在美国的培训师当中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问培训师未来的竞争对手是谁?结果很出人意料:Google(谷歌)!因为培训师知识传播的功能很大部分已可以被Google取代。培训师已不能仅仅靠贩卖知识站在讲台上了。 我曾经问著名咨询公司美世的招聘负责人:你们招聘看重什么?答案是知识结构!因为来应聘的往往都是名校的高材生,知识不是问题,关键是知识的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通俗地说就是能否将知识连起来。现在有很多“知道分子”,好像什么都知道,知识很丰富,但细细一品,欠缺逻辑,碰到实际问题时不能解决。这些人就是知识很多,没有结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人对于“师”的经典解读。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到“结构”的意义。 传道。道就是规律,就是要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如果培训师自己的知识都不成体系,那只是单纯地贩卖前人总结的知识罢了,又如何能传道?这些不成体系的知识也许包含了前人总结的道,但培训师如自己未能悟透、理清其结构,这个道是很难传下去的。 授业。业就是行动学习中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知识中“HOW”的部分。作为培训师,仅知道“WHAT”(是什么)是不够的,更需要知道“HOW”(如何做),这也是一种知识结构。 解惑。何为惑,惑就是“WHY”(为什么)。我们从小经历的考试都有标准答案,于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就是去记标准答案,而现实是极其复杂的。培训师面对企业学员的大部分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培训师在学习知识时,没有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如何能举一反三,解答学员众多困惑呢?没有“为什么”,就没有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如同用“为什么”将知识串起来的珍珠项链。 推荐书目:《金字塔原理》《思维导图丛书》 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梁启超曾告诫他在美国留学三年的儿子梁思成:“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过于单调,则容易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这是厌学之根源所在。” 这是“书宜杂读、业宜精钻”的通俗解读。培训师的知识积累和职业发展就两个方向:精和杂。 “精”是每个培训师都想得到的,但有多少人真能做得到?去网上搜一搜培训师的简介,有几个培训师只讲一门课?有的培训师能讲上百门课并且引以为豪。 当然,在一个领域“精”不代表只讲一门课,可以讲这个领域范围内的多门课。知识可以相通,培训师也可以多才,但跨越多个领域讲几十门课的培训师一定不专业。 刚开始入行时,培训师可以多讲一些课,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慢慢了解自己;一段时间后,一定要专,最好只讲一门课,或一个领域的几门课。其实,能做到只讲一门课的培训师课酬是最高的。 “精”既然这么重要,又为什么要“杂”呢?因为“杂”是“精”的肥料,没有“杂”就没有营养,很难发展到“精”。但“杂”不是成果,不能直接呈现“杂”,要消化“杂”、呈现“精”。 “杂”要学什么东西呢?既然是“杂”,就没有定规,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保持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否则学习就是一个苦差事。学有所获很重要,多结合实际尝试解答生活工作中的诸多为什么,就会持续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边学、边交流也很重要,美国成人教育之父马尔科姆说过“当讲师是最好的学习”。因为教学相长,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过程是最好的知识消化过程,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培训师杂学的背后也一定会有内在的脉络,杂而有序应是培训师追求的学习状态。 从这个角度讲,“杂”也有结构。一方面,结构指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作为管理类课程的认证讲师,AACTP(美国培训认证协会)给其推荐的书籍清单中一定包含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内容。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而其背后的科学体系就是经济学和心理学。另一方面,培训师要能提出一环扣一环的、剥洋葱式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拷问而得出的。 推荐书目:《管理百年》《公司的概念》《经济学原理》(曼昆版)《心理学与生活》 拥有哲学思维 资深培训管理者碰到的新问题是:随着知识型员工的增多,员工的各种心态问题也在增多,而这些员工心态又最终关系到企业的很多问题。 心态换一个更加科学和时髦的词: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改善已经成为培训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流方向,其背后的脑科学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前沿科学。美国国会曾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欧洲共同体1991年通过实施“EC脑十年计划”,日本1996年开始“脑科学时代计划”。 作为培训师,心理学无疑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但更多与心态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却是NLP、教练,甚至是与宗教有关的探索性课程。而且,对于心智改善最有效的往往不是心理学,而是这些有争议的心态类应用技能和课程。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一种态度。但当你认为的“怪力乱神”却成为前沿科学甚至主流科学时,培训师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不得不对此进行高度关注和独立思考。 有些人排斥这些技能或知识,认为它“不科学”。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科学?科学家试图给出一个充分全面的定义但很不成功。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不仅提供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解释,而且它通过对事件的预言以及技术应用证明了其科学性。科学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遗憾的是,科学并不是真理的全部。所以,牛顿说:“我不过是在大海的边缘偶然拾到一片光彩焕发的蚌壳而已,距离大海真理的发现还遥远得很。”而黑格尔甚至说:“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本身应被视为偶然的东西。”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科学所揭示的已知规律太少了,未知的规律还太多。更遗憾的是,科学所揭示的是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世界。科学只能解决有客观物质基础的问题,而诸如道德、价值判断、社会取向、个人态度这些问题是无法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人太复杂了,科学面对人的情感问题时,往往无能为力。而培训中的心态或者说心智模式恰恰就属于这个范畴。 已知的规律归科学,未知的规律归哲学(包含宗教)。人类早期的所有科学都源于哲学,哲学研究所积累的知识慢慢成体系后就独立变成了一门学科。 培训师面对复杂的培训对象——人的诸多问题时,也许只有从哲学中去找答案了。所以培训师要有一定的哲学思维: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和世界(包括人)的复杂性,以彻底开放的心态看待新事物,保持理性思考。 回到培训,NLP是否科学可以探讨,宗教智慧的课程合不合适也可以探讨,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和理性的态度。培训师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感应思维”层面,去传播一些所谓的“绿豆治百病”的知识,是对不起学员的。 具备哲学思维的培训师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有自己的鉴别能力,这是培训师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推荐书目:《发现者》《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
更多阅读
我听到的2个培训师故事 企业培训师2级真题
我听到的2个培训师故事 由于自己在新东方的工作就是培训培训师,俗称TTTeachers'Trainer,我总会对老师的职业发展有浓厚的兴趣,一个老师是如何成为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老师,最后成为一个能独立挑起自己一方天地的老师?下面讲两个我听到的
1985年退休后韩先楚自问:如能授衔 我现在该是什么 我现在用的是什么网络
高清图集1975年以前,台湾和大陆相互利用广播、宣传单等工具,一直进行着各自需要的策反和政治宣传。就宣传单这一宣传形式而言,主要依靠探空气球、风筝和漂流的小船等投放传单,有时候也利用飞机深夜投…[详细]核心提示:他在地头的水龙头下
销售学习型团队到底该学什么?
带团队有些年头了,团队成员有大包无底薪的,也有企业运行有底薪的。销售团队士气高昂、凝聚力强的唯一动因就是高效益。对于品牌类企业保持效益只要执行得当就行;而非品牌类企业光靠执行不一定管用。 团队想获取真正的高效益
企业培训师二级 企业培训师实战如何提升?
企业培训师是一个负责其他公司员工培训或者教育的人员。企业培训师可能与一个公司的软件,硬件,或者新政策打交道。企业培训师自己先学会这些东西,然后要去教其他人。企业培训师通常都是为想让员工学习这些东西的公司服务。这
什么行业前景比较好 经济危机``我们该选择什么行业比较好的呢?
大市场,前景行业,无非是能源、通信、金融行业。 小市场,比较有前景的,是大众所需,消费忠识度比较高的行业,比如饮食,零售、生产 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你需要选择自己兴趣,找准自己的优势,发现你的特长. 1:考虑你的兴趣,做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