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关注春运
又是一年春运时,每年这个时期无一例外地都会在各大媒体里出现“返乡潮”“农民工”“一票难求”等诸多关键词。据中国国家发改委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3亿20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5%。交通部门每年都在全力备战春运,但客流量每年都在攀升。从2001年的16亿6000万人次,逐年上升到去年的突破了22亿人次,今年更将突破23亿人次。春运人数年年创新高的最大增加客流是农民工。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化正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市化发展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将向城市释放1000万人的劳动力。有了这么的农民工进城,无怪乎每年春运期间各个列车站浩浩荡荡的场面。春运其实是一个“民工潮”。各交通运输的对象大多是在外地工作的打工者。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景观也只是中国才出现的奇特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国家也出台过多种方案。最直接的便是加快铁路发展,尽快建成发达完善的铁路网。有消息称,到2012年,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建成投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也将基本建成。到那时,“一票难求”的现象基本消除。但铁路系统再完善,人流量每年都是以递增的形式迅速增长,问题真的能彻底解决吗?
当我们在电视里在报纸里看到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穿流在拥挤的火车站里时,有没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在城市里定居?这样不仅免去了春运时的高峰苦恼,还可以节约成本。隐藏在春运高潮背后的其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资源配置、户口壁垒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流动人口,只是在中国,除去正常的流动,流动人口每年加大主要是由于上述因素,要解决春运等一系列问题就要让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却始终是城市边缘人,难以得到城市的接纳,即使在城市务工多年,也只是农民,得不到城市的承认,没有城市户口,享受当地人的各种福利待遇。事实上,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途径。城市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外来人口,他们有一个共同信念和一般行为,就是对外来人口只能欢迎,不能限制,只能与当地人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因为,人口流入,四海aihuau.com来归,一方面表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好,经济发展快,政府效率高,在地区竞争中走在前列;另一方面,也是调节本地劳动力供求、抑制当地工资成本上升、促进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障。限制和阻碍人口流入反而有悖常理。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却走了一条奇特的道路:优先工业化,抑制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通过无偿占有农业积累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和世界上最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配合下,农村劳动力被长期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不能参与工业化进程,更不能分享工业化的成果,结果本已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得到强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春运的火爆场面是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最好写照,也是对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写照。由于数量巨大的进城外来工无法有效地融入城市社区、在城市扎根,只好在家乡和工作地之间来回跋涉,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大流动。
其实,在那些沉沉行囊的背后,农民工的眼里何尝没有融入城市的渴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工同享市民待遇,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然农民工返乡过年也是一种传统的思乡情节,这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中国的农民工无法在城里待下来,关键也是还惦记家里那块分的自留地,但由于土地流转不到位或者不彻底,他们宁肯自留地在家里长草,自己在外地打工,也无法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如果中国两亿多农民工的在农村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对应对经济危机很难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土地流转和转让甚至买卖的力度,一方面能提高这些土地生产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让这两亿多的农民工能用农村土地置换的收益来真正在所在打工的城市待下来,这将会是对中国经济极大的推动,包括房地产业和消费拉动内需,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领域,是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转型的关键。
把那些涌入城市的万千农民工留在这个城市,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一旦允许农民工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定居,成家立业,很多人就不会兴师动众回老家过年了,也就不会出现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问题了。而且允许人口自由迁徙,现行一系列对民工不平等政策,包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就难以存续和实施,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加快。这是中国今后经济长期增长的巨大动力。
如果农民工都扎根城市了,那么“春运”终究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