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前行的成语 中国企业海外垦荒艰难前行



    文/闫鹏飞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已经攀升到11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粮食价格继续扮演着领涨的角色。实际上,粮食价格上涨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遇到的问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近20%,为30年来最低值。分析人士表示,这一轮的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不是靠任何单独一个国家的国内政策所能解决的。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受需求增加、油价上涨和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全球食品价格2007年飙升40%。

  随着全球粮荒引发国际粮价一路飙升,让人们再次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鼓励中国农业“走出去”,到海外租地种粮,当粮食短缺时定向进口回国,为国内粮食供应多上一道“保险”,成为近期热议的“粮荒”解决方案之一。

  支持海外种粮的专家认为,扶持农业企业走出去“租地种粮”甚至“买地种粮”,是加强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中国企业开发国外水土资源在降低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进入全球农业大循环,粮食产品返销国内将成为国内市场的有益补充。

  而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海外粮食产品要返销中国,从经济效益和各国贸易政策上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此外,如果中国鼓励大批农业企业到世界各地种粮,可能引起外界的恐慌甚至指责。

  那么中国企业能否到海外进行大规模屯田垦荒,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呢?那些已经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屯田实践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南美:本地化成为重点

  阿根廷享有“世界的粮仓和肉库”的美誉,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阿根廷国土面积为278.04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2720万公顷,而且土地肥沃,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随着中国对农产品进口需求逐年增长,中阿农产品贸易呈高速增长态势,阿根廷和中国的农业合作项目也再度升温。

  据中国驻阿根廷使馆经商处的官员介绍,我国福建省及河北省前些年曾在阿根廷进行过一些农业开发项目,但效果不佳。近年来,一些新的农业合作项目被再次提上日程,例如安徽徽商集团拟在拉潘帕省购置土地进行农业开发,江西汪氏集团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基尔梅斯市建立蜂蜜加工工业园区。这些项目尚处于前期考察和论证阶段。

  但是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中国企业在阿根廷进行农业开发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首先是人员管理问题。中国企业到阿根廷进行农业开发,通常会从国内输出劳务和技术人员到阿根廷从事开发项目。但是很多人到阿根廷之后并不甘心困守在农场之中,希望能够通过出国实现快速致富,于是纷纷撕毁合同离开农场,从事其他行业。这样的问题不仅在阿根廷存在,巴西等其他南美洲国家也都有类似现象。如果我国企业雇佣当地人员,虽然不存在“出逃”问题,但是阿根廷严格的劳动法规同样会造成一系列难题。

  其次,中国企业在海外买地种粮食的初衷是希望能在海外建立稳定的粮食基地。但是阿根廷对农业生产没有政府补贴,种植成本加上运费,出口到中国成本已经不低。且阿根廷农业部门和海关对多种农产品的出口实施严格的登记制度,如果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出口粮食必然会遭到严格调查。事实上,当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阿根廷也必然会限制农产品出口。自去年以来,阿根廷便已多次采取限制农产品出口措施,确保国内市场供应。

  此外,现在可能不是在阿根廷购置土地的最佳时机。近年来,阿根廷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出现了明显的泡沫。中国企业如果要到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买地投资农业,也尽量选择国际粮价较低,地价也比较合理的时候。

  日本在南美的农业开发很成功。记者在巴西参观过几家日本移民在巴西开发的农场,其生产和出口规模丝毫不亚于当地大型企业。日本在巴西进行农业开发的一个特点是鼓励已经移民巴西的日本人购置土地。由于移民已加入当地国籍,生产经营各方面都要方便的多,而从业者的心态也会稳定得多。

  记者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和南美地区具备一定经济势力的华人移民联手进行农业合作开发。海外华人移民的农业开发项目具备一定规模后,中国企业可以从生产,影响到出口等各环节和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这些农业生产的粮食能够向中国稳定出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本土化农场便可能成为中国在海外的“粮食基地”。

  俄罗斯:条件依旧艰难

  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8.9%,而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2%。俄罗斯农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近崩溃,尽管近年来得以复苏和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仍有2000万公顷的农田抛荒。

  2002年俄罗斯通过的《农用土地流通法》规定外国人可以租种俄罗斯土地,租赁期限最长可达49年。地方政府也争相出台土地租赁,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优惠政策,吸引农业投资。

 艰难前行的成语 中国企业海外垦荒艰难前行
  其实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边境省份对俄罗斯农业投资的探索早已开始。俄中合作建立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已有70多个,开发土地面积10万多公顷。黑龙江,吉林等省已累计在俄投资2亿美元左右,用来承租土地,开展种植合作,主要种植大豆和蔬菜等。产品基本上在俄罗斯国内销售,只是在遇到销售困难时才小部分运回国内。

  从理论上讲,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租地种粮食并全部或部分返销,符合俄罗斯当前增加产量,扩大出口的农业政策。但从俄罗斯一些政策和中国边境省份与俄农业合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俄罗斯租地种粮返销国内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政策风险大。俄罗斯的粮食政策以稳定国内供给为中心,俄罗斯对粮食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情况。过去俄罗斯鼓励粮食出口,粮食出口不征关税,但2007年国内免费价格受国际行情影响大幅上涨,为保障国内供应,政府从去年11月中旬起两次临时调高小麦出口关税,从零提高到40%,并一再延长高税率有效期。

  劳务输出困难。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俄罗斯劳动力极缺,有必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劳力。但是,俄罗斯政府对农业劳动力引进限制严格,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劳务签证有效期较短,一般为一年左右,且手续费较高,办理时间也长达4到6个月。劳务问题一直是限制中俄农业合作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自带生产资料须交高额进口税费。据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反映,在俄罗斯租种土地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配件等农业物资在过境时遇到很多困难。小型拖拉机过海关收费相当于2。5万元人民币,大型联合收割机高达25万—27万元,相当于机械本身的价格。

  最近俄罗斯媒体也在关注中国到海外租地种粮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报道,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有人担心中国人到远东地区借租种土地会在当地长期居住下去,劳务输出成为变相移民;有人担心中国人大量使用化肥,过度使用地力,使土质遭到破坏;还有人担心中国人租地种粮会形成与俄罗斯农民的竞争,打击俄企业。

  不过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萨利茨基认为,中国人拥有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种粮的经验,因此应当吸引中国农民来开发俄罗斯远东的荒地。全俄农艺学研究所所长久边科说得更干脆,如果俄政府能够监督对所租用土地的正确使用,让中国人租种“总比让土地荒着要好。”

  肯尼亚:土地问题太敏感

  据了解,目前除少数中国人在肯尼亚从事小规模农业经营外,基本没有中国人在从事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活动。从肯尼亚情况来看,如果中国企业要在肯大规模的种植粮食以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将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

  首先,肯尼亚自身一直面临粮食问题,每年都有不小的粮食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肯尼亚是粮食净进口国,其主要粮食作物依次为玉米,小麦和水稻。在正常年份,肯尼亚玉米基本能够自给,有时少量进口。肯尼亚的小麦和大米则完全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在没有解决自身粮食问题的情况下,肯尼亚政府将很难允许外国企业从肯尼亚大量出口粮食。

  其次,肯尼亚耕地面积并不富裕,有大量农村人口需要依赖土地谋生,想大规模租赁农业用地存在困难。农业是肯尼亚第一大产业,全国3000多万人口中大约80%生活在农村,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如果中国企业大规模租赁土地种粮(肯尼亚法律禁止出售农用地),将对当地农村人口的生计造成重大影响。如果中国企业大量雇佣当地农民,将会在技术培训(大多数肯尼亚农村居民仅小学文化水平),文化差异,劳资纠纷等方面遇到问题。如果中国企业大量使用中国员工,则会加剧当地失业问题从而引发民间的不满。

  再次,肯尼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虽然该国是东非地区第一大经济体,但其基础设施依然相当薄弱,近年来电力供应难以满足需求,首都内罗毕断电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农村地区尚未通电。肯尼亚全国拥有灌溉系统的耕地非常有限,主要是水稻田,其余大部分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耕地都依靠雨水灌溉,产量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

  最后,土地在肯尼亚仍然是个敏感话题,如果中国企业大规模租地种粮,有被西方媒体扭曲为“圈地”,“殖民”的危险。由于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土地纠纷在肯尼亚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该国发生的骚乱虽然导火索是总统选举,但重要根源之一则是土地分配不公问题。在一些西方媒体的炒作下,中国企业近年来在非洲的投资原本已引起一些负面议论,如果再大规模租赁土地,更容易授人以柄,被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

  澳大利亚:早期拓荒受挫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公司便开始在澳大利亚投资农业,种植粮食和放牧牛羊。1989年,农业部下属的中国农垦(集团)向昆士兰中国农垦(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投资近300万美元,购买了昆士兰的46万亩土地,正常年份可饲养3000头牛和25000只羊,成为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最大的农业企业。

  199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也开始在澳大利亚投资兴办农场,取名叫中澳斯开普顿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新南威尔士州购买了3万多亩农田,主要种植小麦,同时也饲养牛羊。到1996年时,中国有9家公司在澳大利亚经营牧业和种植粮食。

  据中澳斯开普顿有限公司夏英武经理介绍,他们的粮食基本上都是以当年的市场收购价销售给当地市场,而不是出口。主要原因是粮食太少,公司收割的粮食在丰收年份才1400吨,而要出口至少要几万吨粮食才够集装箱的标准。澳大利亚农民直接出口粮食的情况很少,主要是由进出口贸易公司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委员会等机构负责小麦的出口贸易。

  虽然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投资农业和种植粮食没什么政策上的障碍,但不少中国农业公司今年来都先后撤除了澳大利亚,最后只剩下中国农垦和西江农场两家公司。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澳大利亚近几年连续干旱,导致粮食欠收,农民生计陷入困境。中澳斯开普顿有限公司农场在2005年的小麦产量还有1300吨,而2007年只有9吨,连购种子的钱都收不回来。

  澳大利亚的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而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又无法进入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和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近几年持续涨价,农业投资成本增高,利润变薄。

  中国农垦的杨建华经理认为,澳大利亚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持续的严重干旱给澳大利亚农业带来沉重打击。中国公司要来投资,必须要有两点清醒认识:一是走规模化道路,必须一次性至少购买10万亩以上的土地,形成大规模种植,才能有经济效益;二是要有长线投资的心理准备,由于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5984.html

更多阅读

海外投资的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大增

  由于金融危机中大举刺激经济,目前澳大利亚政府财政赤字已达368亿美元左右。为了在2012~2013财年实现政府财政扭亏为盈,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斯旺于5月11日公布预算案,拟通过大力征收资源税弥补财政赤字,即从2012年7月1日起对资源行业征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意识红线下的海外并购困境

  文/陈宇峰  在这场中铝兵败力拓股权争夺战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国际经济博弈中“意识红线”倾向的重新抬头。那些具有强烈海外扩张冲动的中国企业,更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2007

普华永道专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有误区?

  ●权威机构评价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并购境外企业,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必然会经历从失败居多到逐步增加成功几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交易遗憾告吹的案例,引发了关注投

声明:《艰难前行的成语 中国企业海外垦荒艰难前行》为网友情深万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