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企业当作一个人,除了金钱的激励,当然还可以用荣誉感、成就感、使命感来激励,而为穷人服务,当然是荣誉、是成就,是使命。

慈善如今最时髦,大型慈善会一赛一场,明星企业家大把掏腰包,《福布斯》配合得好,几年来都不失时机推出慈善富豪榜,人们看见榜上的达官富贵在电视里,手持硕大的支票宣传板,上书捐资N万元,台下闪光灯一片。 古今中外,慈善家或者左手募集右手施予,或者捐资捐物舍利图名,总结起来就是无偿地“给”。但是,如今“给”的方法日益变化,怎么给,给什么,有高下之分云泥之别。Google的创始者拉里·佩吉和谢尔盖·布林,眼下正当红。他们投资公益领域,不捐款,而是资助环保产业发展,研究再生能源,催生清洁动力汽车,利用互联网预防全球性灾难……公益事业不仅可以给“善钱”,也可以赚“善”的钱,最终服务于“善”的事业。Google在2005年的年报上雄心勃勃地说,“希望通过广泛的革新和运用重大资源最大程度地解决世界难题”。这家公司带着雄心野心慈悲之心,不一心一意为股东谋利益,而试图解决人类的困境,同样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 比尔·盖茨做慈善,着力点亦特别。今年达沃斯论坛上,群贤毕至,比尔·盖茨发表演讲,声音飘忽,话语坚定,他准备创新现有的资本主义,改善机制,使其为穷人服务。他的演讲,上有亚当·斯密的理论,下有世行、摩托罗拉、GAP的实践。高手出招,点到为止,但仔细研究他的演讲,其逻辑十分简单,即,企业不仅需要利润激励,也需要“recognition”激励。往简单里说,就像管理学教授经常教导的那样,公司员工不完全是为了金钱工作,更为成就感工作,就像以前的领导经常教导艰难糊口的我们,发多少薪水并不重要,因为“待遇固可留人,但更重要的还是事业留人”。盖茨的话可如此总结表达,如果把企业当作一个人,除了金钱的激励,当然还可以用荣誉感、成就感、使命感来激励,而为穷人服务,当然是荣誉、是成就,是使命。 这话就说自个儿说圆了。比尔·盖茨创下微软,已经名垂青史,人生在世,就此一件,足可以骄傲地见上帝了。但是事业的顶峰,高不胜寒,他成名太早,年纪尚轻,只得继续前进,离开商业王国,放眼人类大历史,便无可避免地进入终极关怀的圈套,就像爱因斯坦年少成名,最后不断求证“大统一”理论,牛顿青春得意,最终要去找上帝的住所。 财务自由了,大富大贵了,无需每天为面包奔波了,人生开始不一样。有了金钱作垫脚,有的人夜夜笙歌偶尔烧钱赛阔,有的人澳门赌罢再飞拉斯维加斯,有的人妻妾成群的同时妻离子散,但是有些人,功成名就,一切不再有趣,开始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真正考虑为人民服务了。李连杰从人心入手普渡众生,Google推动绿色产业解救人类,比尔·盖茨拿资本主义的体制文化开刀,希望世界从此美好。对于这些人来说,慈善不仅仅是眼前的悲苦,而是人类未来的黑暗和光明。 也许他们只是在江湖上闯下名头,一时站高看远,开始学习所有历史伟人,关怀人类前途;也许他们只是人生到了无聊的顶点,需要更大的事业;也许他们的人生有了金钱地位的保障,开始考虑身前身后名,活得更有历史感,但是,其中的理想主义精神,却不因此逊色半分。我们看到太多过于务实的慈善,把慈善当作营销的一部分,当作沽名的一部分,当作施舍的一部分,却太少悲天悯人的情怀,把公益当作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故事。比尔·盖茨、李连杰、拉里·佩吉、谢尔盖·布林……这个名单还可以很长,他们知道,人生的幸福之道,恰恰在于帮助他人。就像亚当·斯密所说的,一个人本质上会对改善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将别人的快乐当成是自己的必需,虽然从中他并不能获得什么,只是看见它就感到满足。 我觉得,有必要向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