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质 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9%,这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CPI同比涨幅首次回落到5%以内;同时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1%,创下1996年以来新高。 CPI的回落印证了长时间以来市场的普遍预期,也证明了国家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是,高启的PPI也进一步加剧了一直以来人们对经济下滑趋势的担忧,而且,伴随着这种担忧的,还有通货膨胀率反弹的悲观预期。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韩国、泰国和印尼等亚洲国家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了各自国内的通胀压力也都有所缓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则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以及随之而来的食品价格通胀放缓。对于中国来讲,食品部门价格的持续下降同样是CPI大幅回落的主因之一。统计显示,2008年2月份CPI指数达到8.7%的高点时,当月食品类价格涨幅为23.3%,之后开始回落,8月份涨幅降低到10.3%,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情况的环比数据看,8月份,我国CPI环比下降0.1%,而食品价格环比下降了0.4%。 和上述这些国家不同的是,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对国内CPI涨幅的贡献则不大,同CPI4.9%的涨幅相比,非食品价格仅上涨了2.1%。另外,“基数效应”( CPI去年到8月份突然从2%-3%的平稳区间涨至6.5%,同比数据比较,自然会降低今年CPI的数值)则是8月CPI回落的另一主因。 面对此番数据,忧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中国CPI指数很在短期内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反弹,如果未来粮食价格再次出现波动,由于食品类价格目前在CPI占据34%的权重,这个结果无疑是确定的;而国内PPI和CPI之间的关联和传导关系也是一颗让人无法放心的定时炸弹: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PPI的变化还无法及时传递至CPI,也正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不能单纯以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一旦资源性原材料的价格管制打开,或者上游厂商面临成本压力普遍提价,那么,上涨趋势势必会迅速传导至消费指数,那时通货膨胀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曾表示:“最近几个月中国的通胀确实已经减速,但是我们不能放松,因为通胀率有可能会反弹。”

其次,虽然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决策者现在又要面临另一更加严重的风险。8月份的其他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都显示了整体经济活动正在走弱的趋势,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更是降至了10年来的最低水平,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增加。面对这样的疲态,央行在无任何预警的情况下,于中秋节后的第一天宣布政策“双降”——在保持存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同时,将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这明确地反映了决策当局对经济下滑的担心及其政策立场的转变。然而,这样一种有保留的货币政策,最终能否在不消解已经达到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的前提下,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还属未知数。 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建议,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主要不是供给,而是需求。而面对外需疲软,政府政策的重点应该转向刺激内需。从短期来看,提高粮价和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应该是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