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长征80周年报道 中国“奥秘”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



  黄乐桢  张俊才/北京、上海报道

  2008年8月8日,国家体育场——“鸟巢”。

  “中国长卷”徐徐拉开。

  那一刻,人们记住了一个生动的中国,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认识了一个文明的中国。

  从那一刻起,中国不但收获了51枚奥运会金牌、89枚残奥会金牌的双第一,还收获着奥运精神带来的自信与勃发;从那一刻起,世界用“好奇”感受着中国前进的步伐、开放的豪情;从那一刻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得到了准确而完美的“诠释”。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致辞中所说,“通过本届奥运会,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

  “了解”——仅仅是个开始。

  事实上,中国的“奥秘”已然揭开:北京奥运会在书写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一页的同时,中国正以改革的思维寻求发展,用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

  中国的神奇之变

  当思想的翅膀从“鸟巢”飞回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严俊昌等18位小岗村农民按下手印,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原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主编沈宝祥回忆这段历史说:“全会果断地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方针,制定了以富民为宗旨的一系列政策,人们统称之为‘富民政策’,从而为中国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由此,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沈宝祥看来,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

  城市“新概念”

  “我成为‘准深圳人’了。”来自江西的杨汶扬着手中的居住证说,“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再也不用两头跑了,终于有了归属感。”

  与杨汶一样非深圳市户籍、办了深圳居住证的,据深圳市公安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已突破100万人。而这得益于2008年8月1日,居住证制度开始在深圳市全面推行。无论其原有户籍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深圳有固定住所以及收入,均可办理居住证。

  至此,深圳市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系列民生问题上,均已突破原有户籍规定限制。非深圳户籍人口开始获得“基本市民待遇”,因户籍不同所带来的“藩篱”正在逐一拆除。

  最新统计显示,深圳人口已经超过1400万,其中户籍人口仅不足200万。然而再往前推到1979年3月5日前,深圳不过是中国数以千计的小渔村中的一个,其所在的广东省宝安县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8267人。

  然而,历史选择了深圳。1979年 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以宝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深圳市行政区域,下辖罗湖、南头、松岗、龙华、龙岗、葵涌六个区。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同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从此,深圳开始了新的征程。据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介绍, 2007年深圳市GDP增长14.7%,高于全国水平;人均GDP为10628美元,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

  由经济特区开始,中国拉开了一系列“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新变革。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各省开始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使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时隔16年,200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目前,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七大城市带(沿长江城市带、沿隆海铁路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济青烟威城市带、成渝沿线城市带、沿南昆铁路城市带)、二十多个大城市圈(中心城市)(以省会城市和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级市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中国的城市化战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字“神话”

  “与他1979年访问北京时相比,如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前美联社国际部执行主任、曾任里根政府白宫助手的约翰·凯勒致电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对北京奥运会开幕表示祝贺,并称赞开幕式表演“精彩绝伦,出神入化”。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9530亿元,是1978年的60多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排名世界第四。

  《芝加哥论坛报》资深评论员史蒂文·查普曼在该报撰文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经济增长了数十倍。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使这么多人脱离贫困。

  他说,中国人现在很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到国外旅游和学习,可以自由地上网。北京奥运会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全面、准确了解现代中国的机会,如果仍以“挑刺”的狭隘眼光看待中国,就是以偏概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近16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有凯歌高奏,更有艰难险阻。

  从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元,到2007年提高到13786元;从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到2007年提高到4140元。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见证了中国经济劈波斩浪、持续稳定高速成长的沧桑巨变,显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的巨大威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

  中国的发展给各国带来的是发展的空间和机遇。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同时,中国还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高速度增长,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

  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有可能达到26.1万亿元,约折合3.2万亿美元。目前,世界已经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目前看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这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的发展成就,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然,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是中国的两大基本国情。但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排在世界100名之后。

  开放的中国

  中国30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大家园”。在世界上,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从容而自信;无论是当初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现在的科学发展,这30年来,开放始终是一个“主题关键词”。

 纪念长征80周年报道 中国“奥秘”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
  民族的“从容与自信”

  2008年8月28日,刘翔回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简短的迎接仪式之后,他和父亲几分钟寒暄,然后匆匆赶往莘庄训练基地。

  而他“背后”的10天,高密度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宽容和理性。8月18日,因为脚伤从110米栏的跑道上“怅然离去”,现场9万多名观众和电视机前围坐的数亿“粉丝”,很快就从巨大的悲情中“沉静下来”。在那10天中,百万个“安慰”和“鼓励”的帖子“贴满”互联网。他的家乡上海,更是一片支持、宽慰的“声浪”。

  时光倒流30年,那时的体育竞技场上,中国人是那么地“狂热”呵。“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大伙都跳,都哭;如果输了呢?大伙儿就骂,就砸,就闹事。”一个电视片这样总结那个时候国人的心态。

  对于一个人来说,30年就是一个“界碑”。三十而立,就是一个人应该以成熟的姿态站起来。在人生的征途中,30年也可能把“河东”转换成“河西”,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对于一个民族,改革开放30年,从“输不起”,到宽容、理解,民族心理的承受力也获得了巨大提升。

“刘翔退赛”检验了中国的国民素质,“具备了大国国民应有的自信和平常心”有海外媒体这样评价。

  这种民族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从容和自信,是“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释放与延伸。

  30多年前,封闭的中国无法想象类似今天的“开放和包容”。一个愈发开放的中国,或许也将日益展现更多的“自信与从容”。

  中国开放30年,已经逐步走向理性回归,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造的民族,正处在积极向世界学习、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将以更自信和从容的姿态,迈向更加开放的未来。

  而这一切发生在中国历史的新起点上,都与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密不可分的。没有持续开放的意识,没有不间歇的开放脚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人们可以感觉和触摸到的进步。

  30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可能是“白驹过隙”;而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却可以书写上厚重的一页。改革开放30周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更加自信、坦然,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有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

  “入世”,检验中国开放

  2001年12月11日,一声槌响,中国结束了15年的、“马拉松式”的入世谈判,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从那个时刻起,中国将如何与世界“沟通”,如何充分履行入世承诺呢?

  2002年11月26日,2名欧盟官员抵达香港,对温州东方打火机厂香港的总部进行核查。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后,大虎、日丰、洪达等15个厂家提出“无损害”抗辩的温州打火机企业,接受欧盟正式核查。

  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起最经典的“反倾销”案例。整个“官司”从2002年6月底拉开战幕,此时已经抵达最后的阶段——温州东方打火机厂将利用欧盟核查的机会,正式获得欧盟对其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争取自己的单独税率。

  “打火机出口欧盟比例超出当地打火机出口量一半以上的温州,成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应诉“反倾销”的主战场;正是利用WTO有关法则利器,温州的打火机厂商才保护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曾是‘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加入WTO后,被告成为原告。”上海社科院国际经济法博士王海峰接受采访时说,“在没有‘入世’之前,中国往往回避,不知道搜集证据、利用法律来应诉,结果让原告轻松胜诉,制订苛刻的惩罚条件,使产品从国际市场退出。温州打火机官司标志着这种现象的结束。”

  “其实,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相关的法律已经进行了调整,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的制订,表明中国已经与国际正式接轨。”王海峰博士说。

  据了解,每天都有很多企业到上海市技术监督局购买有关国际技术标准的进口光盘,来研究欧洲的技术标准。“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意识在觉醒,要保护自己,就要研究别人的条件。这是加入WTO的直接效果。”王海峰博士说。

  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特别助手、WTO研究教育学院院长刘光溪表示:7年过去了,WTO的各项规则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检验,中国开始逐步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悟性很高,政府的“入世”速度也在加快。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商检局、国家卫生部卫检局和农业部动植物检验局“四合一”,组成新的国家质检总局,完成机构方面的“调整”。

他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鸵鸟”政策也已经改变,影视传媒文化的改革已经走出与国际接轨的最后“孤岛”,广告、律师业已经开始了与世界紧密的合作,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积极成果。

  数据显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截至2007年12月,已经有12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其中正式启动81个。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有了更多、更深、更直接的了解。

  而这些无不传递出一个个发展、合作、和谐的信息,世界需要更多积极地的沟通。

  世博,中国与世界的“对接”

  2008年8月28日,刘翔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代表团成员,一起手持鲜花走出虹桥机场的时候,上海市政府所在地人民广场的倒计时牌上,显示的是距离世博会还有621天。

  如果说,奥运会是中国对外开放30年最重要的里程碑,100多个国家体育代表队和近百名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展示了中国和世界的高度“融合”;那么,世博会,中国“还走在路上”的对外开放,“城市让生活美好起来”的“高指数”和谐理念将在对外交流中呈现。

  “历史镜头”回到19世纪中叶, 150多年前的英国。

  此时的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这个时期的英国,火车和轮船已经代替了马车和帆船,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万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

  1851年5月1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汇集在水晶宫的穹顶下,这是世界第一次举办世博会。

  流亡伦敦的马克思,也参观了这次盛会。他意识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转移。在博览会闭幕两天后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了美国人的成功:“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自己。”

  其实,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经济开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

  时年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这一切确实让我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150年后,当中国申博成功之时,也让整个中华民族处于“振奋”之中。而在申博过程中,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开放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很显然,中国的开放,为我们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添上了一颗“重要砝码”。而这种开放精神,更是中国了解世界、学习世界,为将上海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夯下的牢固基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中国开放30来,主动融入世界的最好回报。中国开放30年,也跨越了150多年,完成了和世博会的最后“对接”。

  向世界展示“中国”

  就象申办、举办奥运一样,申办世博会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进一步了解上海的过程。为此,上海精心搭建了一座座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桥梁。其中,最容易引起世人共鸣的文化艺术,充当了“先遣团”的角色。

  从2001年5月27日通过卫星双向传送《上海—巴黎音乐会》,到今年11月,艺术家们不辞辛苦、远渡重洋,先后到国际展览局驻地法国巴黎、南非开普敦、德国汉堡、日本东京等地举行了《为中国喝彩》、《金舞银饰》、《蓝色畅想》、《今夜星光灿烂》等10场演出。

对外开放,其实就是推介自己,展示自己。

  据上海有关方面回忆,每台申博演出都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戏曲、民乐、芭蕾、交响乐等都赢得了德国汉堡交响乐团和南非最优秀的舞蹈团体“非洲脚印”的助威。文化艺术中所蕴涵的开放、多元、时尚、和谐等元素,彰显出上海乃至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特征。

  在德国汉堡会议中心大剧场,即国际展览局129次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法文系、做翻译的两位女大学生用悦耳的激光琴弹起的中国民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感染了异国他乡的人们,他们忍不住驻足倾听;而支持人以流利的英语进行陈述,自信地向世界传出来自中国人民的心声。

  “中国申博,从盖洛普的民意支持率调查到国际展览局的考察,中国经受了世界的考验,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的巨大成就,显示了中国人的坦然和自信,是一场国际级别的考试。”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当国展局考察团成员来到上海进才中学考察时,刚下车,就被“托付”给了14名学生全程陪同。一交谈,听到学生们用的竟然都是纯正的“乡音”,老外们不禁懵了。考察团一行7人,分别操法语、英语、德语,上海学生居然应付自如,落落大方。谈学校、说上海、讲中国,个个“侃侃而谈”。

  这些学生志愿者,热情洋溢地用英语向国展局考察团成员传递着心愿:愿幸运降临中国,愿申博成功。让国际展览局的官员们领略到了上海这座都市的开放风采,看到了中国申博的民众基础,更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发展构建和谐

  1980年,一位记者看到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挂了一件新款的夹克衫。为了招揽生意,店主特意在夹克衫的旁边写道:“凡在本店照相者可穿这件衣服。”当时中国人穿的都一样,被国外讥为“10亿蓝蚂蚁”,因而一件“新款的夹克衫”竟然也被用来招揽顾客。

  而如今的中国,人们不但追求服饰的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就连有些年轻人的头发也被染成五颜六色。

  越开放,生活就越丰富多彩,也就越能推动社会进步,就更充分展示快乐与和谐。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9月8日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所发表题为《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演讲那样:和谐,就是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世界是一个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和谐,需要发展来创造,需要发展来支撑,需要开发来促进,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力量来展现。

  2008年8月28日,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森林”中,高度超过“中华第一高楼”( 金茂大厦)的474米的环球金融中心观光厅开门迎客。而毗邻环球金融中心,将要开工高度632米上海中心也将在年底动工。

  上海长高了。在改革开放30年中,浦东的高楼,成为市民眼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符号”,见证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文化的繁荣与观念的更新,更是上海蒸蒸日上、走向繁荣的“精神符号”。

  上海浦东三林镇是世博会临近地区,曾经为美国里根总统提供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是闻名遐迩的“刺绣之乡”。

  在上海所有乡镇中,三林镇率先制定了《文化发展纲要》。数十支舞龙队,“独步中国”,舞到华盛顿。距离世博园最近的三林小镇,满怀自信地打出了一张文化牌。镇文广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军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刚柔并济”的三林小镇,博采众长,和谐声起。

  与此同时,韩国杂志《上海你早》通过航班,堂而皇之地“降临”上海,而且很受欢迎,颇具影响。更有消息人士称,美国“好莱坞”已经悄然“登陆”上海,准备在浦东建造一个亚洲影视生产基地。

  对外开放30年,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始走向“全球化”。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的观念在加速转变,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新的思考。

  如果说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的话,而制度的完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则显得更为重要。

  “在观念的转变更新中,法治观念和人本观念尤其重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上海社科院国际经济法博士王海峰说。

  加入WTO后的中国,正在履行入世诺言,市场经济建设也正在日益成熟;随着中国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也将逐步完善,与国际全面接轨已是形势使然。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转型中的“阵痛”,社会发展中的“困惑”,新旧体制和新旧思想彼此之间的“撕扯”与碰撞,似乎还在影响着中国前进的步伐。

  而一个在开放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中国,虽然不完美,却和谐而真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670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连载(4):第一章(4)第7节2

五、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中国的吉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世界上用来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为0.18,1981年为0.29(此前被国际上认为这是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国家),1988年为0.382,1994年为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连载(2):第一章(2)4~5节2

四、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搞经济政治齐头并进的一揽子改革,改革首先在经济领域开辟战场。30年来,不断地有国内外人士批评和指责这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对话改革开放30年(1)

对中国改革的未来有什么问题急需解决?厉以宁认为,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吴敬琏认为当前最亟待的问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声明:《纪念长征80周年报道 中国“奥秘”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为网友忘記時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