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只是中国制造走向成熟的表现
■ 文 / 黎冲森
业内外对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都非常担忧。事实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中国不仅仍然保持着成本优势,而且技术优势还在迅速提升。短期内中国制造难以被取代,很多专家表示,中国制造的优势至少还可以保持10年。 中国制造优势依然明显 “我觉得中国的制造优势并没有被取代。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只是中国制造走向成熟的表现。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知名鞋企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接受采访时说,“但中国制造升级转型迫在眉睫,不能简单地靠低价格去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要由‘苦脸’向设计、研发这样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真正走向中国创造。”他举例说,做鞋好像没多少技术含量,其实不然,仅去年,奥康集团申报的产品技术专利就多达50项,而这些技术专利目前已经在奥康的2008奥运礼仪鞋、GPRS定位鞋、呼吸鞋、减震鞋、可伸缩高跟鞋等功能鞋上使用。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公司总经理丁威也认为:“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应该会有一个相对长期的保持。但简单地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那是死路一条,需要打造综合竞争能力才有出路。因此,淘汰一批只靠劳动力成本来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 “倒闭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见得是坏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说,“但问题就在于中小企业倒闭的数量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我认为5%之内的淘汰率是合理的。” “即使中国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全球制造业的重心也不可能从中国转移出去。我们对中国制造业还是很乐观的。”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何杰明(Jimmy Hexter)认为,这是中国制造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后所经受的第一次阵痛,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结构重组、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情况。跨国公司考虑把制造基地转向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综合对比中国和周边制造基地的优劣时会发现,中国市场最大,人才多且好,而且供应链完善;若把制造基地转离中国,那你的供应链将变得很复杂。 其实,中国的产业链比较完整,只需要优化,而产业配套优势是越南、印度等国制造业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中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在,中西部地区仍有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只是东部沿海的主要工业城市周围的劳动力供应在减少。同时,中国制造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优势在迅速提升,正在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获得迅速提升。 产业升级转向服务业和研发创新 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甚至信息密集型转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只不过,这个转化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认为,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是从追求资源的使用数量转变为讲究资源使用的效率,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主导,从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对企业来说,转型就是要从产能扩张转向创新,从成本控制转向研发。 “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将向科技研发方向发展,走出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困境。因此,中国企业要抓紧进行升级转型,加大研发力度和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振滔说,“企业还应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思路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将是中国制造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一次良好机会。” 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更是信心满怀:“制造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服装制造业再做几十年是没问题的。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正常的,关键是产品能不能升级换代。产品的档次要提升,价值也要提升,最终价格才能提上来并获得更大的利润。” 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孙永玲说:“在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企业需要考虑怎么开源和节流,但更应该思考如何创新。”她认为,若企业一时难以创新,则可寻找合作伙伴,往外走,去外面购并企业。“为什么不可以?中国企业现在有这样的能力,完全可以到国外去并购好技术等。我觉得我们应该走这样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