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高韬/文 感谢三鹿集团,这家河北石家庄的乳业公司,正让中国人普及一个名为“三聚氰胺”的毒性化学成分的知识。 而如果要为陷入沉疴的美国经济病体寻找若干个“毒药”,混业经营无疑会登上十大“毒药”的前列。 回想一下,是谁开启了混业经营的大门?美国前财长、曾任花旗银行董事局执委会主席的罗伯特·鲁宾。 8月26日,鲁宾辞去了集团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但仍将是花旗集团的高级顾问。鲁宾执掌花旗不到一年,他留下的业绩是,过去三个季度,因次贷债券净亏损高达174亿美元。 鲁宾是混业经营的鼓吹者。1997年5月,他代表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取消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11月,参众两院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的金融分业历史,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揭开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纪元。

1995年1月至1999年7月,鲁宾出任美国财长。有人戏称,在财政部,鲁宾手下共有16万名雇员,但他有权雇用和解聘的还不到100人,但这位“美国史上权力最小的财长”仍不余其力地在美国甚至全球推广混业经营理念。 随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野蛮生产”,以至于在次贷危机的风险控制链条里,交易商、经纪商和金融衍生品生产商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防火墙缺失,甚至公司内部的防火墙也流于形式。 屁股坐在华尔街甚至是花旗位子上的鲁宾们,代表的是利己不利人的华尔街商业精神。美国大型投行的历史地位十分特殊,既不像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不像专业性的金融机构,而是作为投资银行体现了美国全球金融领导地位。这种领先地位和主要优势就在于金融混业经营,大型投行除了募集资本金和筹融资活动之外,还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并在全世界兜售。 在这场风暴出现之前,全球金融制度基本上都朝着混业经营和放宽监管的方向发展,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亦是各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学习目标。 对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美国在金融监管上的道德高地已消失殆尽。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下的一系列举措,正让国内监管者重新审视混业经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