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 印度企业海外并购一击而中 中国企业出海为何频频失手



    记者/李萧然(综合报道)

  在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西方众多公司的股价近来大幅缩水,似乎为中国企业“出海抄底”创造了良机。但事实上,中国企业不少的海外并购案却因种种原因被卡在了半途,日前华为公司并购美国3.COM失败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企业频频出击得手。

 海外并购 印度企业海外并购一击而中 中国企业出海为何频频失手
  日前,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成功收购福特旗下豪华车品牌捷豹和路虎。消息一出,不少人都感到出乎意料。因为,在印象中,印度塔塔汽车公司似乎只能和小排量经济型汽车联系在一起,根本没能力去收购福特的豪华品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成功的并购事件却成功了。

  相比频频失手的中国企业,为何印度企业能一击而中?其中,有什么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印度掀起海外并购潮

  随着国外投资的大幅增加,印度公司为了扩充规模,参与国际竞争和充分发挥国内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展开一场凶猛的海外收购浪潮。

  据了解,在经历了数十年严格的外汇管制后,印度正开始一轮企业赴海外并购浪潮。随着印度经济每年8%的高速增长,国内实力雄厚的龙头公司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并购领域涵盖了制茶、制药、信息技术、能源等各个产业。

  2005年,印度企业成功进行了118次海外并购,并购价值约29.1亿美元,这个数字比2001年增长了6倍。其中不乏并购国际知名公司的“大手笔”:印度生物科技公司“海德拉巴矩阵实验室”斥资3.13亿美元收购比利时仿制药生产企业DocPharma;电视制造商Videocon公司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汤姆逊公司彩色显像管分部;塔塔集团斥资1.12亿美元兼并英国纯碱制造商“卜内门公司”。另外,早已被印度各大公司招至麾下的还有著名的英国泰特莱茶叶公司、泰福茶叶公司……

  印度第二大企业集团塔塔集团公司执行董事艾伦·罗斯霖说:“这是一个让印度企业界兴奋的时期,原因不仅仅是政府采取了更加宽松的经济政策,更主要的是印度企业加入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据印度工商联合会统计,自2000年至今,印度公司共收购了300多家海外企业,总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印度最著名的并购案例来自米塔尔钢铁公司。米塔尔在十几年里,一共进行了138次收购,成为世界头号钢铁公司。去年,塔塔钢铁也斥资130亿美元,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英荷科鲁斯集团,一举成为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

  在谈到印度海外并购的成功时,专家们习惯于把原因归结为3点:首先是印度政府的支持。印度政府2006年9月制定了一项促进海外投资的长期战略,印度央行也逐步简化了印度公司的海外投资手续,并大幅放宽了投资限额,印度公司每年可以把公司资产净值的两倍用于海外投资。

  其次,这几年印度股市的繁荣也为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近两年,孟买股市敏感指数连创新高,翻了一倍多,一些大公司的市值连年增长,具备了到海外投资的实力。

  最后,日益升值的印度货币卢比,也让印度一些上市公司在一夜之间成为市值巨大的公司,甚至超过了西方大公司。2007年,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上涨10%,有助于印度企业在海外投资。

  据最新的消息显示,印度最大消费电子厂商Videocon公司已经对摩托罗拉手机部门提出收购报价,假如不出意外,也许又将发生一起漂亮的“以小博大”并购案例。

  频频得手的原因

  据了解,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出现过所谓“并购风潮”。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超过4640亿美元;1998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5,000亿美元,而在2004年,该数字更达到创纪录的10万亿美元,但并购效果并不乐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

  20∶80,一个悬殊的比例似乎成了套在企图通过并购实现成长的企业头上的“魔咒”,很多企业在并购之前都认为自己会是那幸运的20%,结果却证明他们不过是并购失败案例中的一个新注脚。日本索尼就是这样的“冒失鬼”。

  索尼在发展势头最劲的1989年以34亿美元现金(当时日本公司收购美国公司的最高出价)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结果经营状况之糟却大大超出索尼的预想,一度亏损27亿美元。

  但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在印度企业身上,这是为什么?特别是与中国企业相比,印度企业更容易在海外并购中获得成功。

  据了解,除了印度企业本身的实力外,与政府在优先发展的行业上作出的选择有关系。

  与中国企业相比,印度企业实际上跳过了工业发展的阶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认为,印度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服务业为支撑,采取非传统的发展模式来获得增长的。印度采取以私有经济为主导、优势部门优先发展及对国外投资给予国民待遇等策略,这些政策决定了印度企业在发展路径上不会单一选择制造业,而是积极主动向服务业扩展。

  而且,印度企业多偏向多元化经营。从印度企业所进入的产业类别与顺序来看,在早年依靠制造业立足之后,大多数企业向服务业拓展。从钢铁、汽车、化工等制造业向电信、金融、软件、咨询、零售等服务业扩张。近年来,印度的信息技术、金融、文化、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收入已成为印度经济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品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子云介绍说,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还在于其产业文化导向性十分明确。印度始终在寻找最擅长的事,最终发现了自己民族最钟情的产业——IT产业。这就是用文化的眼光去分析、研判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质以及由这些特质所支持形成的某一产业的战略优势。

  现在企业的海外并购,人的因素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在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敏秋就认为,印度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有突出表现是与印度企业家特质即所谓企业家精神分不开的。印度企业家精神可以概括为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及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而上述的一些精神,可能正是中国企业家所缺少的。

  另外,除了企业家外,印度的职业经理人相对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也更为成熟。印度家族企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关注对下一代接班人的栽培,习惯将子女送到欧美名校读书。在海外的求学经历有助于提升印度家族企业群体的全球视野。同时,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对接能力,也使印度家族企业在与世界的交流过程中,更自由与自信。近些年来,许多印度籍职业经理人不仅跻身全球顶尖跨国公司,并有相当出色的表现。这使得印度企业迈上国际舞台时遇到的文化障碍更少。

  中国企业该补的一课

  与印度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收购欧美高科技公司鲜有成功案例。此前的京东方收购现代液晶业务,以及控股冠捷科技、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华为收购3.COM公司……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何难成功?一个引人深省的现象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遭遇的西方跨国公司质疑和国际舆论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国家的企业。如中海油、海尔、华为以及拟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的首钢等企业在国际资本运作中屡屡受阻,而拥有印度背景的米塔尔公司和塔塔集团,却能够接连在大规模的国际并购中笑到最后。

  不少专家学者把这种结果归结于中印两国企业的不同性质。目前,印度加入国际并购中的往往是一些家族企业。在印度,最大的500家公司中,超过75%由家族掌控。在信息技术、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水泥、化纤、汽车、铝、制药等产业领域,几乎均由家族企业掌控。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企业,尤其涉及重要行业的领先企业往往都有深厚的国资背景,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遇到的阻力自然要大于印度企业。

  经济学家项兵提出,考虑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国企应对全球化挑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重要力量,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

  但是,并非所有的专家都完全同意上述观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学术委员会成员王育琨就表示,中国企业首先面对的必须是自身理念上的转变。他认为,中国企业不应该把自身从世界范围内割裂出来,而是坚持世界上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分享全球化的红利,这也是米塔尔和塔塔集团所一贯奉行的理念。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大局观,还要制定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要求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共识,并达成某种默契,从而尽可能提高海外收购的成功率。

  另外,中国企业适度放缓海外并购的步伐也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王育琨解释说,中国作为目前全球资源性产品的最大买家,来自企业的巨大需求势必导致国际购买价格水涨船高。因此,当中国对国际资源性产品的收购需求减少时,其国际收购价格自然会随之下降。

  而且,从并购意愿上看,印度企业意愿更强。在印度,企业扩张存在着某些难以逾越的基础障碍,如贫穷落后、电力不足和电网超负荷运转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度家族企业的发展规划已经超过了印度经济目前自身的可支持度,这迫使许多企业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而不少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遇到严重的发展瓶颈。这一因素也影响了中印企业的并购成功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6765.html

更多阅读

隐忍不发,一击成功:从德川家康想到司马懿

从图书馆借来《德川家康传》,闲下来读读,我的第一反应是,德川家康是另一个世界的司马懿。在三国成功人士中,我首先推崇“从文员到(隐名)老板”的司马懿(然后才是从业务精英到隐名老板的曹操)。司马懿无论是给曹操当幕僚,还是给曹丕做文臣,甚至

声明:《海外并购 印度企业海外并购一击而中 中国企业出海为何频频失手》为网友做有用的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