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民营企业/个体”是应届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麦可思最新完成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个体”雇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占到了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6%。而本科毕业生在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和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比例分别是25%、16%、11%和2%。

与这些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心目中的首选仍然是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以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据国家公务员局统计,共有133万人报考,平均录取率54︰1,最热职位的录取比例甚至高达4 124︰1。山东大学某学院2012届毕业生孙强也是公务员考试的参加者,虽然他已经与某股份制银行签约了。但据孙强说,自10月份开始求职以来,他参加过面试的单位已不下4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股份制银行或大型国企,这固然与他所学的经济类专业相关,而这些企业丰厚的待遇、稳定的职位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是他无法抗拒的主要原因。虽然屡屡碰壁,他仍在努力试图叩开其中一家的大门。孙强坦言:“民企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福利待遇是主要原因。”他举例说,一位应聘到北京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同学,起步年薪为十几万,工作满一定年后,还能获得住房一套,任何一所民营企业对待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会如此“慷慨”。另外,他认为多数民企缺乏完善的用人及企业管理制度,他担心不能获得成长与发展的空间。对于民企,他可以考虑的仅限两类:规模大的股份制民企和发展得很好的房地产企业。据了解,与孙强有着相同求职心态的大学毕业生不占少数,当我们谈到各类单位招聘大学生的供求问题时,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从表2-49、表2-50、表2-51中,我们可以找到更详细的答案。表中按学校类型分别列出了各类型、各规模用人单位对“211”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招聘比例、给付薪资等情况。可以看出高薪的用人单位,如外资企业对工作能力要求更高,而招聘比例是由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决定的,与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关系不大。工作能力满足度数值极其相近,这表明各类用人单位中其实都有让能人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表2-49 不同类型雇主招聘本科生的比例(附各项就业指标)院校 类型 雇 主 类 型 招聘应届本科生的比例/% 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 基本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 平均得到的工作邀请份数/份 月收入期待底线/元 职业期待吻合度/%“211”院校 民营企业/个体 39 3 553 81 3.3 3 192 41 国有企业 32 3 682 83 3.3 3 277 41 中外合资/外资/独资 17 4 232 81 3.3 3 484 48 政府机构/科研事业 10 3 088 86 2.9 2 916 50 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 2 2 825 88 2.7 2 868 49非“211”本科院校 民营企业/个体 48 2 799 81 3.5 2 570 41 国有企业 23 3 145 83 3.2 2 725 43 中外合资/外资/独资 16 3 336 80 3.4 2 796 46 政府机构/科研事业 11 2 590 85 2.9 2 468 53 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 2 2 509 83 3.0 2 452 48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表2-50 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在各类型用人单位的薪资雇 主 类 型 毕业3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 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中外合资/外资/独资 5 962 2 459国有企业 5 483 2 297民营企业/个体 5 260 1 961政府机构/科研事业 3 846 1 992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 3 737 1 744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表2-51 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在各规模用人单位的薪资雇 主 类 型 毕业3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 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 中外合资/外资/独资 5 962 2 459 国有企业 5 483 2 297 民营企业/个体 5 260 1 961 政府机构/科研事业 3 846 1 992 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 3 737 1 744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从表2-49~2-51中我们可以看出,外企与国企的待遇最为丰厚,因此很自然地,这两类企业在实际招聘中就更容易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对于每一位求职的毕业生而言,在同等求职条件下,外企与国企的待遇、环境更为优越,首选它们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是你也需要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更为激烈的求职竞争;同时你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己的情况对各个企业进行综合考量,从而作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