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婚”到“闪离”,啤酒业“超级操盘手”候孝海的故事,再次诠注了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微妙而重要的复杂关系。
王勇★李姗姗/郑州报道
“本想一一道别,又恐太过伤感”4月29日,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总经理候孝海以短信形式向同事宣布辞职。 其时,这位有着啤酒业“超级操盘手”荣耀的职业经理人“空降”金星尚不足四个月。而就在1月9日,以“向日葵”自喻的候孝海还认为加盟金星是“找到了阳光”。 轻轻的,我走了 2007年12月3日,时任华润雪花啤酒市场总监的候孝海以“个人原因”为由辞职。“目前也没有想好到哪里去发展,可能以后不会在啤酒行业了。”彼时,候似乎有些茫然。 不过,谜底很快得以解开。2008年1月9日,金星啤酒高调宣布,候孝海已投至门下。而此前,该公司董事长张铁山已“四顾茅庐”。 “金星身上有很多中国标杆企业的优秀素质,深深吸引了我。我从原公司离开,完全是源自于对人生理想的继续追求。我曾经把自己比作一朵向日葵,执著地寻找阳光,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侯孝海畅谈。 “金星一直寻找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CEO。”关于“千里马”,张铁山亦不讳言,“担任金星的总经理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全国、全世界啤酒行业的发展状况,具备资本运作能力、整合企业能力和啤酒行业的实战经验,懂得啤酒行业的营销之道。”彼时,外界对于侯孝海的评价是,“在华润雪花快速扩张过程中,侯孝海运用独创的‘1+N’组合战略,逐个统一地方品牌,成为一个能与青啤、燕京抗衡的全国性啤酒大品牌。他第一个提出非奥运营销的概念,两年的时间让华润雪花啤酒的销量翻了十倍” 或许,这正是侯孝海与金星“闪婚”的渊源不过,这一切已成过眼云烟。 “我们尊重其个人意见。”金星集团副总经理李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内外交困”? 金星在中国啤酒行业被誉为“平民英雄”。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啤酒行业征伐日盛,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行业巨头“挟资本以令诸候”,惟有金星没有依托任何外资,而以“自我复制、小步快跑”,“农村包围城市”等模式实现了高速扩张,总产能接近200万吨,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啤酒四强”。 不过,金星的未来也非坦途。 “金星啤酒一直在中西部发展,由于企业近年来扩张较快,内耗较大,其他外省市场业绩增长十分艰难。”一位熟悉金星的业内人士分析,“河南市场作为金星的大本营,优势并不明显,产品结构和市场空间没有做到充分利用,而且金星的营销目标定位模糊,市场集中度不高。” 此外,品牌未能一统也是金星的痼疾,“金星的品牌形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还需进一步整合。”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以此为背景,侯孝海的加盟被解读为金星针对营销策略、团队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谋求破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侯孝海投身金星后,亦认真地对金星的市场状况、业务操作、产品结构、品牌管理、高层团队进行过梳理,得出的结论是“金星近年来扩张迅速,但是优势市场却十分有限”、“内部缺乏统一管理,综合效益难以发挥”、“生产工艺、质量体系、管理流程不够健全”、“营销策略以及团队管理上还显得经验不足,管理粗放”。 不过,更多人士认为,这一切并不是侯孝海退出的根本原因。 俩搭档风格迥异 “候孝海的离职可能是跟金星改制困难有关”,有人如此“揣测”。 今年1月,金星曾披露久议未决的企业改制将于今年5月完成,但事实上并未取得进展。近年来,金星曾与AB、日本麒麟等多家国际啤酒巨头谋求合作,但均告失败。主要原因就是金星原为村办企业——所有制产权不清,利益分配难以调整。 这些不仅事关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恒产”与“恒心”,而且直接影响着金星“3-4年挂牌上市”的战略能否顺利进行。“金星将在华润雪花、英特博鲁、AB三家企业中选择战略投资者”的宏伟梦想也可能因此化为泡影。 让人联想的是,金星并不缺少“药方”。“比如另行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把村民身份变成公司员工和股东,再把股权、资产等权益相应划分;与此同时,让该公司控股金星集团,这样,村民、公司经营者、政府都会满意。”河南省营销协会一位专家坦言,“金星改制拖到现在,恐怕缺的是决心,而不是方式。” “董事长与总经理能否完美契合恐怕才是问题关键。”关于侯孝海离职,坊间也有人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分析:金星集团董事长、董事会与总经理分权是否清晰、关系是否明确,能否做到“分权而治”才是影响该公司上下能否同欲,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 而众所周知的是,张铁山和侯孝海风骨各异。前者出身于“草根阶层”,行事果敢但难免粗放简单;后者修身于国有企业,追求稳健而显魄力不足,因此相处难免分歧。 采访中,《中国经济周刊》也曾试图联系侯孝海,但始终未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铁山之子张峰在金星集团亦身居常务副总经理要职,侯一职颇有“夹在中间”的味道。 “职业经理人离职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现象。”李京的话意味深长,“我相信,所有的企业都不会把命运寄托在某一个个体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