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下称《规划》)近日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近日召开的记者会上称,吉林省将全省粮食年产量提高100亿斤的规划已转入实施阶段。新增的100亿斤粮食可全部作为商品粮调出,满足全国粮食需求。
□本刊记者 宋辰
最近,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国增产800亿斤粮食,并提出要集中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多的核心产区,着手开发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吉林省是国家粮食的核心产区,也是后备产区。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5年增产100亿斤,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点工程。 增产能力何在?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腹地,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万人,农业优势突出,每年生产全国1/20的粮食,提供1/10的商品粮,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粮食商品率全国第一。 吉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好,人少地多,土质肥沃,有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和大量可供改造的中低产田。另外,吉林省是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有增产粮食的水资源保障。吉林省农业科研院所多,有较强的农业科技实力支撑。吉林省是全国唯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高,农业优势突出。 作为产粮大省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在《规划》中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新增玉米60亿斤、水稻40亿斤的生产能力,使全省粮食产量由目前的常年500亿斤提高到600亿斤以上。 据吉林省省长韩长赋介绍,吉林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已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这项规划预计投资260亿元,将建设十大工程。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全程农机化和农业科技4个示范区开始启动建设。引水工程、黑土地保护等19个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未启动工程将于明年陆续实施。 生态保护与增产同步 《规划》的总体思路布局是:提高单产、合理开发、协调推进,实行提高中部粮食生产核心区、主攻西部粮食生产后备区、稳定东部产粮区的布局,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现有土地单产增产80亿斤,通过整理土地扩大面积增产25亿斤。 吉林西部地区,特别是白城和松原地区有1000多万亩今年刚刚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测定和规划的后备耕地资源。在粮食工程建设当中,吉林主要依靠现有耕地的单产提高,同时,适当开发后备资源。根据《规划》,吉林将把该省西部作为粮食增产的后备区,未来5年共新增255万亩耕地。 但该省西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也是吉林省必须考虑的。 韩长赋坦陈,吉林省西部地区确实存在土地碱化、沙化等问题,因此在西部的规划中,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包括以种植水稻来治理盐碱地、通过引水适当向湿地补水,此外还将以建设农业防护林来防止土地沙化。而在一部分土地整理和开发过程中,将湿地当中核心区的居民移出来,进行生态移民,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来保障和推进生态建设。“重要的是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湿地和草原优先保护,主要是治理开发盐碱地和荒地。” 据悉,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白城市镇的盐碱地整理、万亩水稻栽培示范田项目已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