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文 本周一,农历八月十六,中国央行送出迟到的中秋礼物。 这是一个礼物组合: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其中一年期利率降27个基点;同时,在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灾区法人金融机构降低2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央行出手之日,也是拥有7000亿美元资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和美林公司被卖掉之时。这让中国央行此举颇有“救市”之念。但次日的上证指数还是暴跌93点。 当然,资产市场波动对央行政策来说,可谓鞭长莫及,本次放松流动性也有经济基本面变化的诸多理由。比如,CPI在8月份降至4.9%,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同时,工业增加值创下6年来新低,跌至12.8%;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两个月达48.4显示“衰退”之意,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据称,中国央行内部有“抗通胀”和“保增长”观点之争。本次举措,意味着央行政策天平已经偏向了后者。毕竟,狭义货币供应量短短数月大幅下降至8月的11.48%,环比大挫2.48%,增幅较去年同期增幅还低11.29个百分点。但是,这似乎并不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已由“抗通胀”全面转向刺激经济、促增长。
![中秋商务礼品 央行中秋之礼](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514753084239.jpeg)
证据之一是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只涉及中小金融机构,占存款总量60%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不在此列。据测算,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将释放出1700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但就在周二,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回收1850亿元流动性。利率走势也表明,本周二发行的145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招标利率和400亿元的28天正回购操作利率都分别与前期同类交易利率持平,没有显示出中国央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意图。 上述分析显示,央行举动更多是象征意义,旨在改变市场对货币管理部门的政策未来预期。事实上,这一点也体现在央行利率调整上:削减贷款基准利率,维持存款基准利率,促进存款利率走向正利率,并为未来经济下行,采取刺激经济政策预留空间。 还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工具对刺激经济的作用显然没有数量工具更直接,刺激经济政策需要聚焦于商业银行信贷额度的放宽。并且,利率工具与通胀走势关联性较强。尽管当前油价下降舒缓了全球通胀的压力,但全球央行刺激经济的降息之举也可能酝酿新一轮全球通胀。 中国CPI尽管持续数月下降,明年一季度还可能走出新低,但中国核心CPI在上行之中,PPI依然处于高位运行之中,如果理顺上游资源等产品价格关系,通胀在未来将有反弹的风险。此外,由于翘尾因素的作用,2009年下半年通胀压力可能会技术性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