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宏观政策要保持平衡
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一定需要十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是所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已经从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奠定了经济起飞的基础。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这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大概要维持到2020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物价上涨。没有哪个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始终不变。 要历史地看待通货膨胀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定面临着一个问题——经济快速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如何平衡?这是宏观经济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处在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7月份CPI是6.3%,如果历史地看,6.3%的水平并不是连续的。在2000年、2001年我国都处在通货紧缩时期,物价在那几年是负增长的,从2004年才开始上涨。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物价的平均上涨幅度与经济的增长幅度相比还是很低的。因此,我们要历史地、理性地看待通货膨胀,不能采取急刹车的办法,那样会对经济造成损害。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生产能力和供给体系都非常市场化。如今,已经不是计划经济年代,我们不能把现在的物价上涨看成是计划经济年代的物价上涨。我认为,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经过一个周期后,物价会慢慢平稳下来。所以,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除非在特定的时候,可以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还是要把维持经济快速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放在一个相对可以承受的水平上平衡。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货币政策只考虑了单一目标——控制通货膨胀,忽视了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考虑单一的目标,在我看来,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第二,关注通货膨胀;第三,要关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承受力。 财政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
下半年要对政策进行一些微调。第一,不能采取更加严厉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目前的货币政策已经是底线,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非常低。第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应该减缓,不能太快。第三,财政政策也要有很好地配合。 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只是一种征税工具。无论经济处在什么状态、什么周期,都要义无反顾地征税,这是有问题的。所以,财政政策也要做出调整。 首先,要改变初次分配比例。我们一直在说经济增长要靠内需来拉动,可是,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部需求——出口来推动的,这就反映了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有问题。要靠内需拉动经济,必须改变初次分配结构,让企业的利润、劳动者的收入以及社会财富都有更高的增长,这样才能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缓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有些税率要降低,有些税基要提高,有些税种要免掉,降低经济运行中的成本。 其次,要在财政支出上做些调整。包括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核心就是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有利于社会公平。可现在的情况是,把一些产品价格冻结起来,造成企业亏损,然后由国家给补贴。本来以为控制物价就可以控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控制物价却控制了供给,消费价格会无限制地上涨。同时,一些稀缺资源的价格被控制后,会造成无节制地使用,造成浪费。依靠价格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不是一个正常经济条件下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现在财政补贴的都是有钱的垄断企业,应该将这些补贴转移支付。物价上涨,最应该补贴的是那些收入水平低的穷人。
更多阅读
吴晓灵:民营银行的前景在于“错位竞争”
时隔十九年之后,民营银行今年能否再获准生证? 日前,银监会前副主席蔡鄂生透露,银监会对于民营银行牌照的下发应该是分批进行,第一批有望在明年3月前发牌,具体何时开业要看各银行自己的情况。 而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
吴晓灵:“小贷”解困应走人大立法
在各方资金纷纷涌入小贷领域之际,税负、身份、法律地位以及自身资金来源仍是横亘在小贷行业发展道路上必须逾越的障碍。 “应该在清理家底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联合议案。情况不明(国家)就不可能出政策。”在日前召开的小微
吴晓燕:不管什么行业,都要对别人负责
近年来,媒体对酒店行业的卫生问题尤为关注,记者暗访经济型酒店的报道陆续而发。“毛巾门”、“床单门”、“纺织品PH值”等等,压得酒店人喘不过气来。在采访天伦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总裁吴晓燕女士时,她说“不管什么行业,都要遵守
吴晓波:商业与理想与现实有关
吴晓波:商业与理想与现实有关文/本刊记者闫芬 发自北京时间一晃而过,今年已经是吴晓波从事商业写作的第21个年头了。21年的时间里,吴晓波的人生很精彩:24岁写专栏,30岁写书,出版了包括《大败局》(1、2部)、《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
商业模式的关键环节 吴晓波:中国企业家要崛起 商业环境变化很关键
“中国企业家要崛起,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非常关键” ——访《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 《商务周刊》:从新华商的成长史来看,由牟其中到唐氏兄弟再到最近的黄光裕等,不少名噪一时的企业家均如流星一现。这一过程中伴随的有几次国退民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