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红玉 2008年8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新条例对原条例作了全面修订,包括进一步便利贸易投资活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健全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等。 新条例传达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不再是一个外汇资金短缺的国家,有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作后盾,实施多年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将被外汇资金流动的均衡、规范管理所代替。新条例规定不再限制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放松了对境外直接投资的限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在美元跌势逆转、国际资金流动加快的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为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经济开放水平,新条例加强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完善了相应的监管体系和措施,既监管外汇流出,也监管外汇流入,此所谓“严进严出”。
![外汇管理:从“宽进严出”到“严进严出”](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531174510907.jpeg)
新条例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和国际金融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出台的。我国曾是外汇资金极度匮乏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拥有10亿人口的中国外汇储备多则上千万美元,少则几百万美元,个别年份还是负的。外汇体制改革前的1993年,全国外汇储备只有捉襟见肘的21.13亿。外汇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美元、欧元、日元如水一样流入欣欣向荣的中国,滋润着曾经干枯的中国经济,支持着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但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源源不断的外汇资金带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增长和繁荣,也带走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资本固有的流动性和投机性更使我们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风险和忧虑。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经常项目差额(CAB)=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储蓄-投资。CAB>0,意味着国内储蓄大于投资,供给大于需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是出口大于进口,经常项目顺差。而在资本市场上,储蓄外流即资本输出,此时资本项目为逆差。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国家有足够多的外汇资金时就要进行对外投资,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收益,造福本国人民。只有当本国资源有缺口、供给不足时,才需要借助外部资金平衡国内经济,此时资本项目为顺差。因此,经常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0,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内在要求,这也是SNA框架内的恒等式,体现了商品换商品、资源换资源的等价交换原则,这是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 1994年以来,除个别年份(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为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是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加实现的。也就是说,我们源源不断运出去的商品、输出的劳务,以及高价借来的外汇资金,换回的是在外国银行的存款和美国政府的债券。如果这些钱我们永远不用(既不消费也不投资),那么,巨额的外汇储备就等于巨额的、单方面的财富输出,意味着我们付出环境和伤痛代价挣得的外汇只是替外国人支付了购买中国商品的账单。连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8226;罗奇都在说:中国的储蓄者实际上正在补贴着挥霍无度的美国消费者。中国人应该学会花钱。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另一个结果是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增加,并累积成难以预测的金融风险。从2006年初开始,在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我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资涌入中国,并进一步地推高价格上涨预期。2006年到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之和高达1180亿元,这部分被认为就是逐利而来的“热钱”。 仅仅一年时间过去,五颜六色的资产泡沫逐渐破裂,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出现了新的变数,那些涌入的“热钱”可能又会争先恐后地涌出。由于中国外汇储备雄厚,“热钱”流出不至于引起国际收支危机,但却可能动摇市场稳定。中国人民奋斗十几年积累的财富恐怕又要被剪羊毛了。因此,防止资本外流带来的金融风险已成为监管当局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全新挑战。 (本文作者为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