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7%的增长率就意味着衰退。如果财政和房地产拖垮了美国的消费,那么中国政府维持增长的压力将变得十分巨大。 退耦鼓吹者失望了。他们原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亚洲财富与美国相分离上,然而中国的GDP增长数字已经使这一希望彻底破灭。第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10.1%,比起2007年全年11.9%的增长速度,无疑已经放缓。 这样的增长对美国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便如此,中国仍是一个需要提供数百万工作岗位以避免发生大规模抗议的国家。世界发展历史可以证明,这种情况非常危险。GDP数字的变化或许预示着未来的一年将更加困难。 增长还是通胀 “世界经济减速削弱了外在需求。与此同时,人民币还面临着更快升值的压力,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也在不断蚕食着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兼主席李晶(JingUlrich)表示。
![中国经济:衰退前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533240686533.jpeg)
法国兴业银行驻香港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马博文(GlennMaguire)也说:“经济增长放缓(而不是难以抑制的通胀)才是中国政治领导人关注的重点所在。” 与此密切相关的一点是,在经济过热风险的威胁下,中国所希望的正是更缓和的增长。只是,威胁GDP的因素并非国内的高利率和财政政策,而是来自国外。 今年2月,物价上涨幅度曾经达到12年来的最高水平——8.7%。不过最近,从5月的7.7%到6月的7.1%,CPI已经有了明显下降。这正是中国政府希望看到的。但是,鉴于未来12个月中国出口市场可能的表现,这样的降幅可说并不显著。 内需还是外需 贸易不会对增长有很大贡献,中国的增长将主要依赖国内消费和固定投资。后者或许会对事态有所帮助,而前者则说明中国政府必须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提高警惕。 对于亚洲来说,美国消费者依然比该地区的中央银行更好用。只要看看亚洲是如何聚积数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狂热的国内建设抑制了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的上升,使得出口更加具有竞争力。而来自美国的需求依然对亚洲十分重要。 问题是,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正受到冲击,25年来最严重的房地产衰退给整体经济形势带来了成倍的负面影响。从美国政府赞助的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的危险的财务状况,就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的影响之深远。 美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避免了实质性的衰退,也没有连续两个季度发生紧缩,很多人因此而感到庆幸。但是,美利坚上空的经济阴霾依然不可小觑。 减速还是衰退 有必要调整一下我们的认识了。在一个主要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里,即使增长出现1%的变化,也可能是衰退的表现。原因是,服务行业的许多雇员都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工会,他们可能比从前的工人更容易失业。 中国还有一系列目标需要达成。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7%的增长率就意味着衰退。如果财政和房地产拖垮了美国的消费,那么中国政府维持增长的压力将变得十分巨大。 危险不可小觑 当中国的物价处在正常水平的时候,实际利率就已接近负数。现在中国的年通胀率已经接近中央银行的基准借款利率了,中国必须创造性地排除燃料价格上升的影响,稳定经济增长。 渣打银行中国研究负责人史蒂芬8226;格林(StephenGreen)等经济学家担心,央行增加流动性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从而推高信贷增长。“我们很可能看到剧烈的信贷增长,以及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急剧的通货再膨胀。”格林说。 出口当然可以减缓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但是提高能源和食品进口成本会使整个经济体变得更加脆弱——尽管这对中国的出口商来说是个好消息。生产者价格的变化说明,即使中国的经济风险降低,通货膨胀也依然是个威胁。 并且,中国不能立刻从依赖出口转向依赖国内需求。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大富豪与中国的股市一样引人注目,但却很少有人关注每天生活费只有几美元的大多数中国人。中国的消费者很有潜力,但是还远不足以替代美国消费者。 在过去十年内,中国本应为促进国内需求做更多的努力。中国的GDP变化不一定会带来痛苦,但却是这个增长最快的大国遭遇严重困难的一个信号。 来源:Bloomberg 2008年7月20日 作者:William Pesek 编译: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