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成对实业与投资关系的理解,是这个大牛市大繁荣时期中国企业界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
作者:牛文文
即便是在向来低调的浙江企业家当中,李如成也是个低调的人。两次见他,都是我们直接到宁波上门堵他。出于对《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尊重,他两次都见了我们,但一直声明只是聊聊天,不愿意被报道。 第一次,是在大牛市当中的2007年6月。彼时“主业+投资”的潮流在企业界风头正健,而雅戈尔是其中的领跑者和榜样。此前,不断有朋友向我提起雅戈尔,提起李如成这个人,言语中充满羡慕和向往。他们是把雅戈尔视做“主业+投资”的典范向我推荐,觉得李如成突破了企业界以前“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两难困境,利用股权投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实业和金融(投资)平衡发展的新模式。于是,在盛夏,我和记者何伊凡去了宁波。在盛夏的热风中,李如成兴致颇高,和我们谈鲁迅,谈中国社会,谈企业界,谈自己的企业,当然,也谈到股权投资的事情。 那一次,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他怎么做投资,而是他怎么做实业。在外界的(多元化)质疑和内部的压力下,他坚持把单一的服装加工业务,扩展到了布料生产及城市店面连锁零售,把产业的内涵做深了,链条做开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实业有着深刻理解的优秀实业家,流露出了对中国实业环境的深深忧虑:纺织服装领域一个企业能做多大?这个环境能否养育出世界级公司?有多少人还能耐住性子忍受艰难辛辛苦苦做实业?他一再声明做投资是“无心插柳”,是被动的,但对100多亿元投资收益这个“无心之果”,言谈之中还是相当自得:100个亿可以投100个企业,帮着看看有什么好的企业可以投资。 临出门,我问他可不可以把谈话的内容在《中国企业家》上做些报道,李如成表示私下聊聊可以,绝不能做报道。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从大牛市到牛皮市到惊慌市,我们一直不间断地和他电话短信联系,希望说服他同意报道并再次接受正式采访,但他每次都客气而坚决地说“以后再说”。 直到2008年1月22日,雅戈尔要对外发布收购SMART(新马)的消息,邀请一些媒体到宁波。这一次他无法回避《中国企业家》,但当他看到我带着3个记者到了雅戈尔总部的发布会现场,还是显得意外和警惕。他的回答变得简短而严谨,他不再说“实业难做大”,更愿意谈实业而不怎么愿意谈投资。他一再强调,如何做股权投资,中国企业还没有找到规律性的模式,大家都还在探索如何把投资当作一个产业来做。在简短的单独采访之后,他说他理解媒体的报道需求,但还是不希望我们做报道。 这一次,我们没有能够尊重他的意愿。尽管他一再说“不能把雅戈尔的机会和运气当作一种企业模式”,但是,我们认为,李如成在两次谈话中表达出的对实业与投资关系的理解,是这个大牛市大繁荣时期中国企业界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在尽量不伤害李如成和雅戈尔的前提下,应该让企业界来分享这一思想财富: ——在中国现今的商业环境下,实业究竟能不能做大?什么因素在妨碍着实业家的信心和雄心? ——在本土金融与消费的冻土层逐渐化开的情形下,企业家如何更新对产业规模容量的认识?如何解读PPG、巨人这样的新挑战者对一个行业定义的冲击? ——股权投资是不是实业家的新大陆?股权投资可以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产业来专门经营吗?实业出身的企业家如何在大牛市之后持续进行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