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转折点



  文/本刊记者 王喜军

 杨元庆:转折点
  一位离职的联想高管说,“杨元庆最重要的特点是‘很有志向,眼高手不低,认真负责,说到做到,一丝不苟’。”2007年5月23日,马雪征退休,联想集团老一辈的元老们基本都卸下了担子,真正属于杨元庆的时代开始到来。

  而一年前这个时候,正值美国国务院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联想,杨元庆和联想正在歧视中艰难探索。同时,他还要督战和指导在德国进行的“交易型”业务模式试点。彼时,联想并购IBMPC后的国际化前景依然阴晴不定,杨元庆在焦虑中夜不能寐。

  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联想集团宣布国际化三年后首次在美国市场扭亏为盈,并在全球各细分市场首次全面盈利。此后联想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财报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的九个月,联想集团的销售额约为129.60亿美元,按年增长为16.0%。期内,净利润约为3.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3亿美元,期内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3.6%增加至15.1%。每股基本盈利及每股摊薄盈利分别为3.95美分及3.63美分,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78美分及2.49美分。

  三年不到,“联想和IBM两家公司,真正地变成联想一家公司了。”杨元庆满意地说:“我们并购IBM完成整合阶段,开始进入盈利性增长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杨元庆的亲自推动和指导下,交易型模式在全球的推广开始渐入轨道。据联想称,2006年全球交易型模式的整体销量上升16.9%,有媒体对此评价,这是“联想海外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中国的价值”。

  杨元庆并未止步于此,在做好对交易型业务单元领导层的“安排”之后,2007年4月,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今年4月份新成立的“消费板块”。在杨元庆亲自做好了铺路准备后,请假学习一年的联想首任首席运营官刘军于10月份重新出山,执掌被寄予厚望的联想消费业务,并于2008年1月3日,推出了“Idea”品牌。“消费业务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杨元庆说。

  而在收购欧洲电脑公司PackardBell(简称PB)的问题上,联想遭遇到了宏基的阻击,杨元庆说,“经过了两年时间,现在同业中可以说,没有人比我们更擅长并购与整合,如果收购了PB,我们能够快速地把它整合。但对于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说收购PB也许就是一个包袱,如果他们愿意背着这个包袱,让我们轻装上阵,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的。”

  2008年1月的最后一天,联想集团发布公告称,已把手机业务以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掌握的弘毅投资等多家私募基金,联想集团从交易中获益6600万美元。“过去,整个公司高层开会的时候,99%的话题是围绕着PC,手机业务负责人坐在那等于浪费时间,分开后对两块业务都有很大好处。”杨元庆这样解释。

  “最终应该让世界不仅仅是接受来自于中国的业务模式、接受来自于中国的品牌,也接受来自于中国的管理和管理人才。”杨元庆的追求,远大而充溢着民族的自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8323.html

更多阅读

杨元庆:国际并购要谋定而后动

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届亚布力年会于2010年2月26日-3月1日召开,主题为:亚布力10年—企业家思想力。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  以下是联想集团[4.32 2.86%]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在“闭幕主题演讲:未来的商业机会”中的发言实录: 杨元庆:各位

联想CEO杨元庆:一场减持风波引发的猜想

近日有香港媒体报道称,联想集团[4.32 2.86%]C E O杨元庆在本月连续三天减持联想集团股票,减持额度达到571.8万股,套现3082万港元。  一时间,这场减持风波令杨元庆和联想集团的是是非非又再次跃上了舆论的舞台。  辞职与理财的猜想

杨元庆:联想愿意在移动市场展开并购

如果有适当合的目标,联想愿意在移动市场展开并购。 杨元庆周六在接受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称,联想希望通过进一步并购为来强化移动互联网业务。他说:“我们正关注此事,如果有合适的目标,价格合理,易于整合,我们会进行并购。” 2008

杨元庆:乐Phone较iPhone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胃口

 乐Phone可谓联想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开山之作,联想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将与iPhone背水一战。杨元庆曾亲自研究过iPhone,在他看来,iPhone成功主要靠品牌和产品,在中国,联想可以把这两点做得很好。   “乐Phone卖不过iPhone就是失败!”联想

声明:《杨元庆:转折点》为网友私家珍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